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变化趋势,研究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与院感管控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回顾分析2011-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收集42株非重复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用于后续研究。 2.通过96孔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临床分离的4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 3.通过PCR扩增并测序检测4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M, adeR,adeS, adeJ, adeE,孔蛋白carO和群体感应分子abaI基因。 4.通过高碘酸钠(NaIO4)、蛋白酶K和DNA酶分析42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体外生物膜的成分。 5.通过96孔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0、1/2、1/4、1/8MIC)作用下4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生物膜形成量。 6.通过RT-PCR法测定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作用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adeG,adeB,adeJ, adeM, carO和abaI基因相对表达量,并利用威尔逊相关性分析生物膜形成量与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 7.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粘菌素、环丙沙星、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等6种药物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MBEC),菌悬液及抗菌药物溶液的配备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4版执行标准,其中替加环素的判读标准采用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EUCAST)。 8.通过棋盘稀释法检测联合用药效果评价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 index,FICI)和分级协同清除浓度指数(fractional eradication concentrationindex,FECI)。FICI=MIC药A联用/MIC药A单用+MIC药B联用/MIC药B单用,FECI=MBEC药A联用/MBEC药A单用+MBEC药B联用/MBEC药B单用。 结果: 1.2011-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66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分布前三位的病区分别是重症监护病区(ICU+RCU+EICU),占60.7%,神经脑外科,占12.5%及呼吸内科,占8.4%,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很低,总体耐药率<4.0%。 2.用于后续研究的42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但均对替加环素敏感,且均为强生物膜形成株。 3.PCR检测结果显示42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孔蛋白基因carO,群体感应分子基因abaI的检出率为80.0%,外排泵基因adeB, adeG,adeM, adeR, adeS,adeJ的检出率分别为88.6%,91.4%,88.6%,85.7%,94.3%和94.3%,adeE基因未检出。 4.高碘酸钠(NaIO4)、蛋白酶K和DnaseⅠ酶对42株强生物膜形成株形成的生物膜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消除效应。高碘酸钠(NaIO4)对42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消除效应较弱,表现为轻微消除效应的占33.3%,表现为极强消除效应仅占28.6%,而蛋白酶K、DnaseⅠ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消除效应相对较强,表现为极强消除效应占比分别高达90.5%、97.6%。 5.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作用下可显著抑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所有菌株在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降低。 6.生物膜形成量与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如下:生物膜量和adeG(PCC=0.811,P<0.01),adeB和adeJ(PCC=0.615,P<0.05),adeB和adeM(PCC=0.573,P<0.05),adeJ和adeM(PCC=0.777,P<0.01),adeJ和carO(PCC=0.741,P<0.01),carO和adeM(PCC=0.938,P<0.01),abaI和adeB(PCC=0.701,P<0.01),abaI和adeJ(PCC=0.574,P<0.05)。 7.替加环素分别联合粘菌素、环丙沙星、舒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后产生协同抑菌效应时,替加环素联合后最低抑菌浓度较单药最低抑菌浓度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抗菌药物下降程度;替加环素与4种抗菌药物(除外阿米卡星)联合后协同抑菌率较低,大部分表现为不相关,全部组合中均未发现拮抗现象。 8.替加环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粘菌素、舒巴坦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MIC与MBEC值相比下降4~1024个倍比稀释倍数不等,而替加环素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其他5种抗菌药物;替加环素与4种抗菌药物(除外阿米卡星)联合后协同清除率较低,大部分表现为不相关,全部组合中均未发现拮抗现象。而替加环素与阿米卡星联合的MEBC因阿米卡星的MEBC>100000μg/ml,体外药物浓度无法达到更高浓度而无法得到完整的数据。 结论: 1.本研究中2011-2015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来自于痰,主要分离的科室为ICU,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情况严重,但对替加环素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 2.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不乏泛耐药菌株,且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外排泵相关基因阳性率均较高。 3.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所形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蛋白质、DNA,高碘酸钠(NaIO4)、蛋白酶K和DnaseⅠ酶对强生物膜形成株形成的生物膜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消除效应。 4.替加环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显著抑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所有菌株在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降低。并且在不同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作用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生成量有所不同,菌株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且其抑制比例也存在差异,提示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机制复杂,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5.本研究中亚抑菌浓度替加环素作用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量与adeG,adeB,adeJ, adeM, carO和abaI基因相对表达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6.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在替加环素与除阿米卡星以外的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粘菌素、舒巴坦等4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后协同抑菌率较低,大部分表现为不相关,而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MIC与MBEC值比较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粘菌素、舒巴坦等5种抗菌药物的下降程度。 7.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峻,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选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