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也起伏不定,资产的价值也随之失去了一成不变的地位。企业若继续单纯采用历史成本对此进行核算,势必会影响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企业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顺应这种情况,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毕竟处于发展初期,在理论上、实务上都有待完善。 会计制度和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断作出动态调整和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从1998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准备”;2001年进一步升格为“八项准备”。这些制度和准则背后蕴涵着重要的会计思想,即只有夯实资产和负债,才能使会计报表上报告的利润真实可靠。客观地说,中国最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准则的变化和不完善性,难免会被少数上市公司所利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上市公司不惜诉诸于巨额冲销,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形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以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消除这种不正常现象,有必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建立完善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从各方面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行为。 鉴于此,本文拟从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入手,对其定义、理论依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据、确认与计量等进行较全面的探讨。通过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领域的初步研究能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与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论文所采用的是规范分析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在资产减值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资产减值会计实施过程中的利润操纵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决策有用观利润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