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知识可视化,转变成为人们易于理解的图形图像,有助于促进其传播创新。在知识可视化的环境中,人们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传统认知经验与知识新形态之间的鸿沟难以消解。知识可视化的设计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设计观点和不恰当的应用方法。   论文通过分析定义,发现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知识可视化的类型,发现视觉表征包含知识可视化类型的共性;通过梳理研究现状,发现此研究有待拓展深入。知识可视化及其视觉表征具有学科交叉的特征,需要从多种视角展开分析。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开展研究,而信息论可以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理解信息需要先形式、后内容和再效用的关系,并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注重设计的特征,论文建立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框架:形式分析、内容构建、意义解读和设计方法。   首先,论文分析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特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符号的系统。论文将视觉形式分为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然后分别阐释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视觉表征的表层形式为色彩、线条等物质材料,深层形式为线性结构、循环结构、圆形结构和网状结构等空间关系。   其次,论文探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目前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更多侧重于如何发挥视觉表征的功能,去传播多种多样的知识;而缺乏根据知识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构建方法。论文分析符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考察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并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和分类,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   再次,论文阐释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只有探究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才能更好改善其应用效果。论文首先论证了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为观看;然后根据观看的过程,得出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为“看见”(即视觉感知,把握视觉表征的形式)、“看懂”(即视觉理解,分析视觉表征的内容)、“看好”(即视觉交流,产生知识传播的效果)。   最后,论文提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目前视觉表征的设计研究中,以工具技术的使用方法和过程替代了制作者设计应用的创造性思路,对制作者能动性选择过程的关注不够。为此,论文从制作者出发,在视觉表征的形式分析、内容建构和意义解读过程基础上,认为要在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层面展开设计。为了提高设计效果,论文提出培养设计者的视觉素养。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我国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这一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和认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对于改
如何科学地调整大学院系组织结构、合理地配置院系组织职权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大学章程旨在重点规范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可以作为理解大学院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极容易存在偏差、混淆或错误,这些概念称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普遍性、隐蔽性、稳定性等特点,
期刊
教授治学或教授参与高校管理一直是国外高校内部管理的传统,评议会(或教授会)等是管理大学的常设机构,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德国和日本大学评议会的发展给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