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研究——以四川师大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极容易存在偏差、混淆或错误,这些概念称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普遍性、隐蔽性、稳定性等特点,对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小学《科学》教学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认知心理学有关概念形成与转变原理的成果,并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本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是了解小学生对某些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及他们对特定的概念存在怎样的迷思,从而分析迷思概念的成因。本论文提出了有效预防迷思概念生成、有助于迷思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的方法,并对小学《科学》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目的”。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理论依据、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本研究的独创性。该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从小学《科学》中挑选出一部分易让产生迷思的概念进行诊测,对这些迷思概念进行分析;二是对135名小学6年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问卷结果和访谈全面分析小学《科学》中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三是根据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对《科学》教学、《科学》教材的优化利用提出科学的、可行的建议。   第二部分为“研究总体设计”。这部分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实施规则及问卷内容的依据和构成。重点介绍了问卷内容的依据和构成,该问卷主要依据有:3-6年级《科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该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问卷内容选取了3-6年级《科学》教材中部分易出现“迷思”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日常科学概念,并以列表的方式直观展现各个题目中所考察的点及其出处。   第三部分是“问卷、访谈的实施及结果分析”。在这个部分中首先借助SPSS统计软件描述了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回收率、被试人数、性别比例、各被试基本得分情况、问卷中各题目正确率、男女学生迷思概念总体情况对比等,并从中挑选出7个典型的迷思概念结合各概念的正确率、各选项的被选择率和相关概念的访谈记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本研究实施结果和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总结出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普遍性、隐蔽性、稳定性、异质性,形成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二,前认知和固有观念的影响;三,各类大众媒体的影响;四,《科学》教学和教材的影响。这部分还介绍了关于迷思概念转变的经典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概念转变模型和概念转变的条件、历史上关于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该部分还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实践性的建议,包括课的引入、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课堂教学方式、《科学》教材的优化使用。   第四部分是“反思与展望”。该部分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明确了该课题有待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我国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这一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和认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对于改
如何科学地调整大学院系组织结构、合理地配置院系组织职权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大学章程旨在重点规范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可以作为理解大学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