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郁太太》是水仙花唯一出版的作品。在当时西方社会大肆诋毁华人的主流文学中,《蒙特利尔每日见闻》上的书评“她在书中流露出的同情心,说明她是站在她的中国母亲一边,而不是她的英国父亲一边”便道出了其价值之所在。但是该作品却鲜为人知,至今中国市场上仍无中文译本。基于此种背景,作者选取《春郁太太》中的两个短篇故事做为此次翻译实践的对象。《春郁太太》属于早期的华裔文学作品,描述第一批华裔在美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的对话极具有特色,文中有大量中国人之间的对话,亦有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对话,因而如何使目的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辨别两种话语差异十分重要。除去对话,书信、诗歌、公文、经文等不同文本均在小说中出现,突出了早期中国人在美国唐人街的热闹生活,丰富了小说的人物性格。此外,小说中还包含有大量复杂长句的描述性文本。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翻译重难点,笔者选定语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来翻译该篇小说。本实践报告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通过观察语域标志,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从而在译文中建立与原文相对应的语域。在语场层面,笔者将文本分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后者选用该小说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信函以及公文来体现语域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在翻译上述文本时需结合文本特色。在语旨层面,笔者认为在对话的处理上,应结合其文化背景,如在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对话处理上应选用简单中文表述。在语式层面,笔者作者用重组句子、切分复杂句等翻译方法来提高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笔者希望借此最大程度还原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冲突,让中国读者了解到第一批华裔在美国原汁原味的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