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有趋于年轻化的趋势,并需要终身用药。目前西医主要运用药物及手术方式来治疗,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外科手术能最终阻止疾病的发展。大量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中医传统针灸可较好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减少药物的用量,并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目的功能磁共振(fMRI)是一种无创的、方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PD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利用fMRI观察头皮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部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其引起的中枢神经活动的变化,初步探索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方法选择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分为两组:针刺治疗前组,选择11例年龄分布相同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针刺治疗后组,穴位选用头部的舞蹈震颤区,留针30min,拔针后25min进行功能扫描。扫描所获影像数据将用SPM软件进行分析,再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分别观察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以及PD患者针刺治疗前后ReHo脑图之间的差异。帕金森病患者的客观疗效评价为H-Y分级、UPDRS量表、帕金森病主观症状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分析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以下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的差异:双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双侧额上回内侧、右侧额上回、双侧扣带回前部等脑区的ReHo值明显增高;左侧小脑后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等脑区的ReHo值减低。帕金森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比较,有以下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发生变化:左侧额中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小脑后叶、右侧缘上回等脑区的ReHo值明显增高。帕金森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UPDRS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在针刺后30min,患者主观症状无明显变化;针刺治疗后一天患者震颤、乏力、疼痛、睡眠、焦虑及抑郁等主观症状有所改善。结论1.与健康人比较,帕金森病患者脑部有部分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的变化,提示帕金森病患者部分脑区的功能活动受损,引起中枢神经活动改变,从而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2.头皮针治疗后,可引起帕金森病患者部分脑区功能活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额顶叶及小脑半球的局部一致性的变化,说明额顶叶及小脑半球在PD患者的脑部功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代偿作用,对缓解PD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意义。3.帕金森病患者头皮针治疗后,短期内UPDRS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针刺后一天患者部分主观症状有所改善,说明头皮针治疗帕金森病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