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加之城市人流密集,导致城市道路的车流量已超过其最大通行能力。在快节奏的今天,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非常有必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至今,火灾问题一直是它安全运行的最大潜在威胁,我国的地铁一般设计为地下车站,一旦发生火灾,面临在短时间内从空间狭小且相对比较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疏散巨大人流的问题。当火灾发生时,如何快速将行人疏散至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对于地铁安全运营显得尤为重要。在疏散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根据地铁站的建筑结构和人员结构选择合适的疏散方案。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疏散模型的相结合,使得诸多疏散实验更加真实、有效、直观的得以呈现,也为最优的疏散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据。所以,当火灾发生时根据地铁站的建筑结构和人员结构选择合适的疏散方案对于保证人员生命安全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梳理了疏散领域学者的建模方式和仿真方法,详细分析了每个模型的建模原理、适用环境、优缺点等,结合火灾条件下的地铁站环境结构建立了疏散模型。以西安地铁小寨站为案例,用AnyLogic仿真软件仿真,分析不同楼梯数量、人员结构比例、出口数量三个影响因素对于疏散时间和人流密度的影响。首先,该论文通过改变西安地铁小寨站3号线站台层与站厅层之间的楼梯数量来研究楼梯数量对于疏散时间和楼梯处人流密度的影响。仿真分析可知三组楼梯可供行人选择时的疏散时间与两组楼梯可供行人选择时的疏散时间相差不大,但是采用两组楼梯进行疏散时其区域行人密度较大。其次,将地铁站行人按年龄和性别分成6类。每一类行人所占比例不同,其疏散时间也有轻微差别,但是该差别不足以影响整个疏散过程。最后,改变疏散环境中的出口数量。出口由1个增加至2个时,疏散时间大大减少,增加至3个时,疏散时间最少,随后增加至4、5、6个出口时,疏散时间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且闸机处的人流密度也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随着疏散出口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疏散时间。因此,在制定火灾情况下地铁站疏散方案时,根据地铁站建筑结构、火灾发生地点对待疏散人员选择最优的疏散楼梯数量和出口数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疏散时间的缩短可大大降低人员伤亡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