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也称为Rolandic癫痫,为儿童常见的局灶性发作癫痫。患者儿童的脑电图特征为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发放,也可以向其他脑区扩散,且在睡眠期间异常放电频率增加。以往很多研究认为,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有着良好的预后效果。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BECTS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有很多BECT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伤,包括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记忆力、执行力。同时患者还存在焦虑抑郁、攻击性等行为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广泛用于探测癫痫患者的大脑自发功能活动,本研究利用BECTS的rs-fMRI数据,将从局部脑功能活动和脑功能网络连接两个方面来探索BECTS患者异常的神经元自发活动和神经网络机制。为了考察BECTS患者的局部脑功能,一共纳入了52例BECTS患者,其中包括28例新发的未服药的患者,24例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以及24名健康被试,利用三组被试的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低频振幅(static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动态低频振幅(dynamic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dALFF)分析,刻画大脑自发活动强度。对三组被试的低频振幅和动态低频振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发未服药的BECTS患者腹侧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低频振幅值和动态低频振幅值异常增高,而在服药患者中得到显著改善,逐渐趋于正常。和正常被试相比,仅服药BECTS患者组在楔前叶、枕叶视觉区域和后颞叶区的低频振幅值和动态低频振幅值发现明显异常。且腹侧前额叶低频振幅和动态低频振幅值异常增高与患者发病年龄相关,更进一步证实腹侧前额叶的异常脑活动和BECTS相关。同样我们利用三组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研究了BECTS患者与正常被试的静息态脑网络的功能连接。首先我们对三组被试进行独立成分分析,确定了52个静息态脑网络,从中挑选了13个有意义的网络成分。再使用功能网络连接(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方法分析脑网络间的连接模式,同时利用滑动窗和聚类的方法识别动态功能网络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dFNC)模式,以及脑网络连接之间的异常。功能网络连接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变的区域主要包括额顶控制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和默认模式网络。本研究从局部和脑网络两个角度出发,对BECTS患者的脑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ECTS患者不仅存在局部脑功能的异常改变,也发现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也存在显著性异常。脑网络功能连接上的异常可能反映了大脑存在信息交互功能紊乱,揭示了癫痫患者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癫痫发作间期放电在不同区域的传播往往是短暂的,并影响多个系统,动态功能网络连接考虑了被试跨时域的连接的波动状态。因此,动态功能网络连接可能为深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