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诺奖,中国作家却一直缺席,直到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才实现了诺奖零的突破。由此郁积心里多年的诺奖情结终于可以爆发了,于是由莫言的获诺奖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莫言效应”,这一效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再加上处于消费语境下的当代社会而形成了一个超越文学的大文化现象--“莫言现象”。所以,“莫言现象”在当代是一个特殊的文学例子,它的表现多样、形成原因复杂、启示意义重大。本文以“莫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莫言现象”的表现着手,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以求重新审视“莫言现象”所蕴含的价值,进而找到一些有利于促使对“莫言现象”的理性认识和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方法和途径。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莫言现象”,及“莫言现象”的形成背景并指出其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冷热交织舆论下“莫言现象”的具体表现,包括了热舆论和冷舆论下“莫言现象”。热舆论下的莫言现象包括莫言获诺奖前的“常热”和获诺奖后的“狂热”,通过“常热”到“狂热”的变化来呈现“莫言现象”在文学领域的超越和蔓延。冷舆论下的莫言现象包括了文学评论界的反思之声、批评界的正常发声及少数人的极端之声。这三种声音是相对于热舆论下的表现程度来说的。第二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莫言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了中国民众的诺奖情结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消费语境的造神作用:一方面是莫言被消费;另一方面是媒体的推动。最后是分析社会对诺奖排斥以及对莫言拒斥的原因。第三章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分析“莫言现象”的启示作用。首先是倡导理性的认识“莫言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需要文学批评界的正常发声,二是以“莫言现象”为契机回归阅读。其次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未来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大力发扬中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两方面。即中国作家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议题,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学,使更多的中国作家能够走向世界。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一个总结,并强调“莫言现象”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