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交往的加深,汉语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但是汉字始终是汉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汉字的难决定了学习汉语离不开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已被汉语教学界所认可和接受。很多西方国家甚至直接将汉语拼音放到了汉语教学的首要位置,只利用汉语拼音完成汉语教学,形成了新兴的"全拼音"教学模式。学者对这种模式的看法褒贬不一,但论述还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全拼音"教学模式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了解"全拼音"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适用范围,为此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笔者任教的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所使用的便是"全拼音"教学模式,只用拼音教授汉语词语、句子、语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拼音阅读、拼音书写能力。为了更全面了解"全拼音"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教学实验,在不同班级分别运用"全拼音"模式和"先语后文"模式教学。通过对比两种模式中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成绩来分析"全拼音"模式的优劣。与此同时,笔者调查了北方大学的学生对"全拼音"模式的看法,并访谈了北方大学的大部分汉语教师,以便从教与学的角度更全拼了解"全拼音"模式。通过统计分析两种模式中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成绩得出结论,"全拼音"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听力、口语能力方面没有取得优势或者优势不明显,但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却有很大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先语后文"模式中的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度、重视度都低于"全拼音"模式中的学生,很可能是学生在从"全拼音"学习过渡到汉字学习,觉得汉字太难而产生了心理落差和抵触情绪,说明汉字的引入不能太晚。在访谈中,教师多反映"全拼音"模式虽可以尽快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听力能力,但是学生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比如汉语中高级阶段同音字、同音词大量出现,单靠拼音会加重记忆负担。所有教师都认为,对于长期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汉字是必不可少的。综上可知,"全拼音"教学模式在初期规避了汉字这个难点,可以尽快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却把困难集中到了后期,不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全拼音"模式舍弃了汉字的同时也舍弃了汉字承载的中国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所以笔者建议将"全拼音"教学模式用到短期的、特定学习需求和目的的汉语教学中,对只想学习口语或者时间有限的学习者开设此类课程,这样课程更人性化,也能挽留很多因为汉字难学而放弃学习汉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