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存空间,是谋求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已于2013年启动,调查结果显示可见我国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地理课程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重任。地理教材对“荒漠化的防治”的重视程度、教材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重大。本文通过参阅文献、分析教材内容的方法,以1978-1985年期间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下册)1984年5月第3版、1986-2000年期间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下册(必修)》1995年5月第4版、2001-2014年期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2009年4月第3版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版本教材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分别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分析地理教学内容变革趋势及其意义,得出如下结论:(1)课文系统①内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导入语问题指向更加明确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纲式标题总结性强;教学辅助材料更加丰富而精细,辅助作用明显,有利于削弱难点。②教材部分数据与时代严重脱节,教材内容应即时更新,更能贴近生活。③增强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④适当增加提示性导入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主体性。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有待加强,适当增加辅助材料形式,扩展学习内容。(2)图像系统①图像数量增多,类型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图文、图图组合方式灵活,更好地传达地理信息。②部分图片表达力不足,教材应合理选择图像及其篇幅,提高图像质量和表现力。③无代表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遥感图、卫星图、航拍图,教材应增设部分图片,如航拍图、地理漫画等。(3)作业系统①作业数量、类型逐渐增多,生本导向明显;作业设计内容联系性更强,更能升华学生的情感。②作业类型少,对学生能力要求高;作业题目层次不清,缺少基础性检测题;作业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代入感差。教材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③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