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所关注的,是20世纪西方批评思想中以尼采为先驱的、从修辞的角度对语言的性质本身、以及进一步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深刻、彻底的反思和重新审视。基于对尼采修辞观及其转折性意义的阐述和理解,本论文主要集中于对德里达、福柯、德曼、巴特等人的修辞思想的论述,从而勾勒出当代批评中这种修辞批评的进路。在他们对尼采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中,这四位思想家从各自的角度共同揭示了修辞的双重性性质。这种性质不但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运作机制,而且使所有人类的思想——包括批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修辞(或解构)的“陷阱”。修辞的双刃性为批评设定了一个双重性的任务:一种永无休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对批评和思想本身之有限性的思考,批评由此成为一种对批评的批判——这是一种康德意义上的批判,即:为批评设界划线。但他们比康德走得更远,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批评本身。他们的思考所坚持和延续的是康德的理性批判精神,而采取的则是一种(准)先验的进路,即,批评(或理性)何以是(不)可能的?
本论文的论述重点在于:1)四个批评家从各自的角度所揭示的修辞的双重性质与运作,以及由此双重性质与运作而产生的修辞的双刃性;3)他们基于对语言修辞性质的认识所提出与实践的批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