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觉中的幻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生涯成功地开始于他的第一部作品《新移民》(FOB)。然而,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是其于1988年发表的《蝴蝶君》(M. Butterfly)。该剧为黄哲伦带来众多荣誉,其中包括1988年托尼奖和1989年普利策奖提名。作为一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这一对普契尼《蝴蝶夫人》的颠覆之作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他们从文化策略、东方主义、性别研究等方面对《蝴蝶君》进行了研究。但却忽略了戏剧本身的结构和剧作家表现出的戏剧创作技巧。本文研究的是《蝴蝶君》中的“元戏剧”。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先简要介绍《蝴蝶君》的剧情,对评论进行梳理。然后简要介绍“元戏剧”及其五种类型:“戏中戏”、“角色中的角色”、“文学指称”、“自我指称和观众存在的确认”以及“文学外手段的前置”。第一章着重讨论《蝴蝶君》中的“戏中戏”。《蝴蝶君》的“戏中戏”共分三层。通过对内层戏(the inner play)、外层戏(the outer play)以及它们各自的戏中戏的分析,角色的真实感情得以展示,同时戏剧幻觉被打破。第二章集中讨论《蝴蝶君》中的“角色中的角色”:伽利马尔(Gallimard)和宋丽玲(Song Liling)的角色扮演及互换;角色的重叠以及演员的角色扮演。“角色中的角色”在揭示戏剧幻觉的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地打破这样的幻觉,引发观众的思考。第三章探讨了《蝴蝶君》中的“文学指称”。《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改编和部分场景的引用起到了互文的效果。剧作家不断引导观众在观看《蝴蝶君》的同时对比《蝴蝶夫人》的场景和结局,从而引导观众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达到剧作家颠覆《蝴蝶夫人》的目的。第四章讨论了《蝴蝶君》中的“自我指称和观众存在的确认”。剧中人物不断提示自己和观众舞台上进行的是表演而非现实,同时剧中人物不断确认在场的观众的存在。这样更直接地打破了戏剧幻觉。第五章集中探讨了《蝴蝶君》中的“文学外手段的前置”。剧中的意大利歌剧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交互运用;中国京剧服装、西服和和服的更替以及前后舞台的设置都极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结论”部分对《蝴蝶君》中的五种“元戏剧”类型进行了总结。作为戏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元戏剧”在产生“舞台幻觉”的同时又着力于打破“舞台幻觉”,揭示了戏剧幻觉下剧作家的真实意图。对《蝴蝶君》的“元戏剧”研究展示了《蝴蝶君》的戏剧魅力,同时也展示了黄哲伦不凡的戏剧创作才华。
其他文献
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桥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桥梁由于投资巨大、使用期漫长,因此其使用的安全性极为重要。对于所有的桥梁,在建成通车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因素会
以电子商务企业大众点评网为例,将电子商务运营的复杂网络进行分隔、简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理论解析复杂网络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研究表明,促进电子商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人物。从父权制度、清教思想、南方妇道观等几个方面,可以解读爱米丽人生过程中由女儿到女人
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和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是全国各地四季生产的食用菌,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工厂化生产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原料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以统计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它的训练等价于解决一个二次规划问题,采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具有预测能力强、全局最优及收敛速度快等显著特
建立社会、市场和主流媒体的协调机制,抓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昆明"3·01"暴恐事件舆论引导的成功经验。暴恐事件舆论引导是一项涉及社会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
商业模式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有49%的企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商业模式而致使创业失败。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同样面临商业模式的选择。银行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商
γ-氨基丁酸又名氨酪酸(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它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津志先生首先采用工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本课题研究了该教材中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