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生涯成功地开始于他的第一部作品《新移民》(FOB)。然而,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是其于1988年发表的《蝴蝶君》(M. Butterfly)。该剧为黄哲伦带来众多荣誉,其中包括1988年托尼奖和1989年普利策奖提名。作为一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这一对普契尼《蝴蝶夫人》的颠覆之作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他们从文化策略、东方主义、性别研究等方面对《蝴蝶君》进行了研究。但却忽略了戏剧本身的结构和剧作家表现出的戏剧创作技巧。本文研究的是《蝴蝶君》中的“元戏剧”。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先简要介绍《蝴蝶君》的剧情,对评论进行梳理。然后简要介绍“元戏剧”及其五种类型:“戏中戏”、“角色中的角色”、“文学指称”、“自我指称和观众存在的确认”以及“文学外手段的前置”。第一章着重讨论《蝴蝶君》中的“戏中戏”。《蝴蝶君》的“戏中戏”共分三层。通过对内层戏(the inner play)、外层戏(the outer play)以及它们各自的戏中戏的分析,角色的真实感情得以展示,同时戏剧幻觉被打破。第二章集中讨论《蝴蝶君》中的“角色中的角色”:伽利马尔(Gallimard)和宋丽玲(Song Liling)的角色扮演及互换;角色的重叠以及演员的角色扮演。“角色中的角色”在揭示戏剧幻觉的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地打破这样的幻觉,引发观众的思考。第三章探讨了《蝴蝶君》中的“文学指称”。《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改编和部分场景的引用起到了互文的效果。剧作家不断引导观众在观看《蝴蝶君》的同时对比《蝴蝶夫人》的场景和结局,从而引导观众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达到剧作家颠覆《蝴蝶夫人》的目的。第四章讨论了《蝴蝶君》中的“自我指称和观众存在的确认”。剧中人物不断提示自己和观众舞台上进行的是表演而非现实,同时剧中人物不断确认在场的观众的存在。这样更直接地打破了戏剧幻觉。第五章集中探讨了《蝴蝶君》中的“文学外手段的前置”。剧中的意大利歌剧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交互运用;中国京剧服装、西服和和服的更替以及前后舞台的设置都极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结论”部分对《蝴蝶君》中的五种“元戏剧”类型进行了总结。作为戏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元戏剧”在产生“舞台幻觉”的同时又着力于打破“舞台幻觉”,揭示了戏剧幻觉下剧作家的真实意图。对《蝴蝶君》的“元戏剧”研究展示了《蝴蝶君》的戏剧魅力,同时也展示了黄哲伦不凡的戏剧创作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