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落叶灌木,最早作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本研究主要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育种两种方法,以期培育出符合某种特殊需要的牡丹新品种;并以混合授粉方式产生的32份牡丹杂交一代为材料,5个父本品种为对照,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杂交一代间遗传多样性及子代与亲本间遗传关系的研究,为今后牡丹选种、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人工授粉法,根据特定的育种目标设定杂交组合,共杂交了75个组合,结实率达到70%以上。2.辐射育种对牡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苗高及根长的影响2.1不同剂量的60Co-γ辐射牡丹种子,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7.46Gy辐射处理发芽率最高,17.46-43.65Gy辐射处理与对照相比发芽率没有明显变化,43.65Gy以上则发芽率降低;17.46Gy辐射处理出苗率最高,与CK相比差异显著。不同剂量60Co-γ辐射处理出苗率均高于CK,这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60Co-γ射线辐射牡丹种子可促进出苗。2.260Co-γ辐射牡丹种子后,苗高比C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7.46Gy辐射处理的苗高与CK差异显著。表明60Co-γ辐射对牡丹幼苗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2.3不同剂量60Co-γ辐射处理根长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3.牡丹杂交一代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3.1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得到了牡丹杂交一代最适的SRAP-PCR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0×PCR Buffer2.5μL,Mg2+2.0mmol/L,dNTPs0.25mmol/L,Taq酶1.5U,引物0.25μmol/L,模板DNA为2.0ng/μL;其中各因素对PCR反应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Taq酶、dNTPs、引物、Mg2+、模板;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35℃退火1min、72℃延伸1min、进行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1min、进行35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3.2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了能稳定扩增的25对引物,利用这25对引物对试验材料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305个位点,其中300个为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2.2个位点和1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8.36%;有效等位位点数在1.9046-1.4354之间,均值为1.699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0.4725-0.2759之间,均值为0.3938;Shannon信息指数(I)在0.6649-0.4340之间,均值为0.5743。3.3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590~0.7541之间,平均值为0.6287,说明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Z4’和‘朱砂垒’亲缘关系最远,遗传相似系数为0.4590,遗传距离为0.7787;‘Z7’和‘Z9’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系数为0.7541,遗传距离为0.2822。3.432份杂交一代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0.3941、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0.5740,对照品种的上述两个指数分别为H=0.3114、I=0.4598,显然杂交一代的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品种,表明杂交一代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遗传背景更复杂。3.5根据SRAP扩增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树状聚类图,聚类分析将32份杂交一代分为4类,聚类结果与牡丹的花色分类系统基本相符,且母本花色相近的杂交一代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6相比杂交一代的花型、株型、叶型遗传,母本的花色遗传更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