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QDIF格式的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开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nadohea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优势,在无法安装在线式产品的场合可以随时灵活方便地监测。同时可以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工况的用电负荷,选用不同的功能进行专项监测和分析,且具备在线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全部功能。电能质量监测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监测终端(装置)与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然而目前国内已建的监测网在终端与系统的数据交换上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电能质量数据转换格式PQDIF是IEEE 1159规定的一种通用电能质量数据转换格式,可以作为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因此,研发一套基于PQDIF格式的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QDIF格式的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在组成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硬件设计、电能质量监测软件设计与开发、PQDIF在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的实现。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硬件设计部分,本文建立了信号采集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硬件平台。变电所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的电压信号由电压探头衰减为原来的1/100,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的电流信号经电流钳互感为小电压信号。两种小电压信号通过信号隔离、线性变换以及信号调理,变成数据采集模块所能接受的小信号。数据采集模块完成小电压信号——低通滤波器——电压跟随器——ADC模拟数字转换器——存储器SRAM的数据采集流程。数据采集模块中研发了频率自适应追踪单元,解决了整周期采样时的频谱泄漏问题;直接对采样数据进行半波有效值计算,作为暂态事件故障录波启动判据的实测值,节约了后台软件处理数据的运行内存,提高了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工作效率。在电能质量监测软件设计与开发部分,本文采用有限长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对电能质量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在线程池中创建并行的数据转换线程、暂态事件记录线程、闪变计算双线程、实时波形显示线程、FFT数据更新线程、谐波数据写入文件线程以及有效值数据/功率数据写入文件线程共8个线程解决了后台数据分析多任务并行的问题。电能质量监测软件开发功能包括:频率、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压或三相电流不平衡度、短时闪变/长时闪变等基本电参数的测量,谐波测量,暂态事件记录,趋势记录,数据统计,波形记录模块。本文通过结合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装置采样数据与PQDIF数据格式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特点,构建了谐波数据文件、功率数据文件、有效值数据文件以及闪变数据文件四种自定义数据文件向PQDIF格式转化的流程框架。在LabWindows/CVI虚拟软件开发平台通过ActiveX控件调用COM组件获得PQDIF函数库文件,利用函数库中新建对象、打开对象、激活对象、获得和设置MW标志等函数实现了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自定义存储数据向PQDIF格式转化。
其他文献
期刊
雷电是一种能量巨大且危险的自然现象,为了减轻雷电的危害,必须掌握雷电活动规律,进行相关的研究及实验验证,以便根据数据来设计防雷保护设备和制定防雷保护方案,采取经济和有效的
期刊
我国配电网中性点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包括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高电阻接地)方式,以避免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又称为小电流接地故障)时跳闸造成供电中断。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由于故障电流微弱、电弧不稳定和随机因素影响等原因,接地故障选线比较困难,一直缺乏可靠的故障选线方法和高准确度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严重阻碍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小电
混合斥力悬浮系统通过电磁力与永磁力共同作用避免了物体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机械损耗。由于永磁力承担大部分能力,因而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外部能量,更加节能。但因其本身的悬浮力受永磁部分体积和悬浮高度影响,让体积小的永磁模型悬浮更高更重的物体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论文详细分析传统混合斥力悬浮系统模型的磁场分布与特点,并引入Halbach阵列改进传统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将传统模型底部环形永磁体用Ha
节点是住宅钢结构传递内力的重要部件,我国钢结构设计界向来有“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理念。梁翼缘削弱型节点是将塑性铰外移的一种典型节点形式,在距梁端一定距离将梁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规模化,风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风电资源因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将不可避免的对电网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含有风电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进行检测与识别,是评估其供电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分析、控制以及改善电能供应的基础,在风力发电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计及风电系统的实际运行实验难以实现,考虑仿真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