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进程也并非坦途,其中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充满了矛盾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目前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分析,为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提供有利的借鉴。本文从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入手,结合小康建设现状探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着重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以及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马恩的未来社会理论、列宁的过渡阶段理论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分析了我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三农”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人口、就业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和巨大压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民主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 I<WP=4>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重在突出“全面”,重在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建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我们具有一个较好的加速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人口、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部分总结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拓展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就实践意义而言,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占有大量史实资料和大量数据对比,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