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哀论”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在研究《源氏物语》与和歌时所提出的重要理论,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它为日本文学摆脱汉文化的价值体系与审美观念准备了逻辑和美学的前提,成为了日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自身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步骤。虽然乍看之下,重视直觉体验,情绪感受的“物哀论”与脱胎于伦理教化,理性系统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实际上“物哀论”无论从内涵到外延都流露出汉文化的印记,尤其是与中国的古典审美理论“感物”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反影响的相关理论以及文献考证的方法,通过对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和中国古典文论“感物说”的比较研究,对两者之间的源流影响做了考辩,厘清他们之间纷繁芜杂的关系。
在分析比较“物哀论”与“感物说”的相异可发现,虽然“物哀论”感性、纤细的特质与中国文学文论的理性、刚健之风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实质只是宣长基于中日文学文化价值判断上的中日文学文化比较论与价值论,他刻意地突显两国的差异并非建立在严密的科学精神与逻辑论证的基础上,而是出于他价值判断的目的。“物哀论”实质只是以“感物说”为代表的中国文论文化的反影响产物。
而通过考察宣长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活以及他和汉籍的关系,可以发现他的“物哀论”由提出到成熟的时期皆与以“感物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物哀论”的实质是以日本自身的神道文化为本体,汉文化为理论工具的一种变异形态,虽然这种变异绝非了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