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前经验往往影响认知和学习,重复启动效应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现象,即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够提升人的反应速度或降低反应错误率。该效应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利用重复学习和复习来提升学习效果。目前重复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多探讨英语或汉语中单独字词、语法句法或在较长语篇中词语的重复启动效应。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词语时常伴随着较短的语句背景和其他辅助手段,并对所学词义进行了解和理解,而且复习与首次学习之间常常夹杂一些无关信息。为了探讨汉语语句中所学词语的背景线索、所学词语在例句中的位置、语义以及延时重复期间的无关语句是否影响重复学习的效果,本研究试图采用两刺激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判断任务,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这些因素对汉语语句中词语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在两刺激启动范式中,每次试验中相继呈现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目标刺激与启动刺激相同或为新刺激。本研究采用的启动刺激为带有语句背景的词语,目标刺激为单纯词语,被试对目标词语进行真假词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与反应正确率。实验材料中,真词采用汉语双字词语,假词部分采用双真字合成的无意义词语,背景语句为中性汉语短句。实验在心理学行为实验室进行。具体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实验一探讨了线索提示(语句中启动词语是否标有下划线)对重复启动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2(线索:有vs.无)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与下划线线索效应均存在,且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线索提示在提升重复学习的效果上,其显著性较之无线索提示的情况下更突出;实验二考查了词语熟悉性(即对词义的理解)和启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影响重复学习效果,采用2(刺激词语的熟悉性:真词(熟悉)vs.假词(不熟悉))~*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启动词语位置:句首vs.句中vs.句尾)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且当词语位于句中时重复启动效应最强;实验三通过在语句与目标词语之间插入干扰句检验其对重复学习效应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干扰句数:0句vs.1句vs.3句)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得出,即使存在少量与启动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根据本研究的三个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三个实验中重复主效应均显著,表明在语句中重复学习词语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2)线索效应存在,且能够凸显重复效应,可能因为二者同时存在时注意力主要分配在启动刺激上,这使得被试对启动词语的加工更为精细完善;(3)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词语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结果符合词汇通达理论,即重复启动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重复使被试更好的理解了词义;(4)空间位置效应显著,在实验中体现为当启动刺激位于句中时促进效应最显著,可能是由于视域的中央凹区域效应存在,即被试最先关注和加工视觉中部信息(在实验中体现为语句中央);(5)即使存在少量与原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语句中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存在一定时间,逻辑不相关语句并不足以显著干扰加工。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汉语语词学习提出如下建议:(1)利用汉语语句学习双字词语,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在利用语句中学习词语时,可在所学目标词语下方添加下划线等线索提示,来进一步提升重复学习/复习的效果;(3)教师在为汉语教学选取例句时,优先选取目标学习词语位于句中的句子,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应当加强知识巩固;(4)重复学习/复习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语义理解,因此教学时应避免死记硬背;(5)从语句中学习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少数无关干扰句不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暂时的分心,或教师短时转移到其它知识的讲解对重复学习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