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自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近代化道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其在近代化中国道路上的一些有益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叩开了中国革新传统体制的大门。作为洋务运动中开风气之先的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成立乃至兴衰过程在当时的近代化企业中都具有典型性。选择汉冶萍公司融资之路作为切入点旨在以点带面,进而探究其衰败的最直接原因。本文以盛宣怀、张之洞等人在汉冶萍公司的演变及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等资本创新方式的述论,兼析汉冶萍公司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从作为汉冶萍公司前身,汉阳铁厂于1890年底动工兴建,到1908年合并注册成立汉冶萍股份有限公司,期间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曾被誉为“东亚第一雄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耗资数千万、曾经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富民强国希望的近代钢铁煤炭联合企业却并没有朝着人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汉冶萍公司就在国人的惋惜声中走向了末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冶萍公司从创建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其以资本创新为起点逐步走上融资之路,并因债务融资的弊端无法克服,最终走入债务陷阱之过程。本文按如下顺序对融资之路与债务陷阱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初始资本的创新——从汉阳铁厂到合并成立汉冶萍公司。该部分主要以汉阳铁厂的创建作为研究的起点,汉阳铁厂的最初建立者是满清政府,其企业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这也是当时的官办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甲午战争后,战争赔款使官款难以为继,从而促使汉阳铁厂由原来的官办转为了官督商办。同时,资金的短缺也促使接办汉阳铁厂的盛宣怀在资金来源上寻求新的方式,在开发萍乡煤矿初期遭遇资金瓶颈时,盛宣怀走出了融资之路的第一步即向民间招股集资;接着,萍乡煤矿和汉阳铁厂的进一步扩充,又促使盛宣怀走出了融资之路的第二步,即债务融资。在向德、日等国大量借取外债的过程中,其中日债决定了汉冶萍公司的命运走向。其次,寻资之路的拓展——商办时期的汉冶萍公司。该部分主要从汉冶萍公司正式成立之后,其所属厂矿生产及其销售状态的分析入手,主要论述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有限的股权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迫使盛宣怀等人在资金寻求的道路上,逐渐陷入了债务融资的恶性循环中,为当时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势力的渗入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再次,走入债务陷阱,坐待衰败结局。该部分以日债与汉冶萍公司衰败结局的联系为主线,主要论述了汉冶萍公司所借的日债,实际上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对中国的一种财政资本输出,期间历次借取日债的过程以及签订的合同条款都带着浓重的殖民色彩。说明了债务融资在一定时期虽然解了汉冶萍公司的燃眉之急,然而由于这种资本输出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因此,日债也就成为了导致汉冶萍公司衰败的最直接外因。总之,本文力求通过展示在汉冶萍公司创建发展中,盛宣怀等人是如何从为寻求企业资本来源走上融资之路并最后掉入陷阱的过程,从而探究汉冶萍公司走向衰败结局的原因。通过本文的个案研究,就以盛、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们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而言,即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方式为企业发展及扩建寻求资金保障,他们这种为振兴实业进行不断尝试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盛宣怀等人所做的资本创新形式随着日本对华政治经济的全面渗透,加之汉冶萍公司自身发展所受种种之局限,最终使得资本创新的融资之路演进成为自身发展的陷阱。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也终使汉冶萍公司难逃末落之厄运。汉冶萍公司的兴起、发展至衰落,无不证明着中国近代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其中,融资渠道的积极开拓与融资方式的大胆创新是汉冶萍公司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另外,探究汉冶萍公司的创建过程及其衰败之原因,也可以说是窥探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一个值得关注的参考媒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