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从“瘦肉精”、“毒馒头”事件到“三聚氰胺”“地沟油”、“非洲猪瘟”事件,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牵动着数亿百姓的心,也成为了人们所热议的话题之一,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给予消费者重创。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走入了众多学者的视野。至此,管理学界对于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目前关注于从地上经济视角来研究食品安全供应链,而很少有学者站在地下经济的视角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深入的剖析,而少量的研究也多为定性的阐述,缺少科学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2011年,我国首个地沟油特大案件出现,一时间地沟油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11年国家对地沟油违法犯罪严打以来,地沟油问题治理成效显著,以往地沟油违法犯罪者在下水道进行掏捞和骑着三轮车进行运输等违法现象变少。但是,地沟油就真的不存在了吗?答案并不是。通过美国农业部对中国食用油消耗量、生产量和进口量数据的整理,就不难看出我国有一大部分来源不明的食用油,这类食用油可以粗略的估计为地沟油。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这类不明油脂就多达450万吨。2010年也是我国重拳打击地沟油犯罪的年份。在打击过后我国地沟油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自2011年至今,这一数字却在不断增长。地沟油地下企业和监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些企业通过打“游击战”的方式来躲避监管人员的稽查。在2017年,国务院仍下达文件要求进一步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完善餐桌治理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河南山东两省“地沟油”案件为案例,对地沟油黑色供应链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构建了地沟油黑色供应演化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对地沟油黑色供应链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扎根理论,从而制定全文的研究设计。本文的扎根理论始于对资料的筛选,作者通过前期对地沟油问题的分析后,确定以河南山东两省地沟油案件为案例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剔除。接下来通过对地沟油案例的质性分析后,我们将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梳理,并确定将地沟油黑色供应链的演变过程按照年份划分为三个阶段。本文的第四章对地沟油案件进行了系统的编码,通过编码得到了地沟油黑色供应链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并构建出了地沟油黑色供应链的演化机理模型。在第五章中,我们将文本扎根得到的范畴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后,我们着重对地沟油黑色供应链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文章最后阐释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