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耐密大豆品种生理特征变化趋势,本试验是以耐密大豆品种黑河43、长密豆30和常规品种金源73、吉育86为试材,采用小垄双行的种植方式,研究10、20、30、40、50万株/hm~2的保苗密度对耐密大豆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保护酶活性、叶面积指数、根系性状、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高产耐密品种选育提供生理依据。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对大豆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耐密品种和常规品种的各冠层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力(Fv/Fo)、化学淬灭系数(q P)和PSⅡ电子传递率(ETR)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呈上升趋势且耐密品种的上升幅度均低于常规品种。上部叶片各光合指标变化差异不显著,下部叶片变化差异显著,下层叶片的各光合指标下降幅度较上层叶片大。耐密品种在高密度处理下各光合指标大于常规品种,耐密品种和常规品种的各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耐密品种生育后期各光合指标下降幅度较常规品种小。在高密植条件下,常规品种的PSII光能转换效率受到限制,下部叶片脱落较耐密品种多,所以常规品种对密度反应敏感,耐密品种的光合能力受密度胁迫较常规品种弱。2.种植密度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影响。两个类型品种各冠层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增大种植密度主要影响大豆下层(D10)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耐密品种A下层(D10)的SOD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变化不显著,而常规品种B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SOD活性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耐密品种各冠层叶片的POD、CAT活性均相应高于常规品种;耐密品种各处理的同一冠层叶片的POD、CAT活性均相应高于常规品种。由此可见,耐密品种在高密度下抗衰老优势明显,常规品种受密度胁迫表现明显,抗衰老能力较弱。3.种植密度对大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的能力影响。两个试验生态区内,在V4-R6期,大豆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R4期达最大值,并且常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在R4期,不同大豆群体冠层各层次干物重呈抛物线分布,各处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冠层同一高度的干物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耐密品种各处理最大干物重出现的层次基本一致,冠层结荚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冠层的20-80cm处;常规品种的冠层最大干物重有上移的趋势,冠层的荚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常规品种的荚粒空间分布有上移的趋势,耐密品种的荚粒空间分布较均匀。4.种植密度对大豆根系特性影响。两个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常规品种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耐密品种,R4较R2期各品种有较长的根系,较大的根表面积和较大的平均直径。5.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的株高、结荚高度、平衡点均有增大的趋势,且耐密品种的各个处理的增长幅度均相应低于常规品种;茎粗、有效分枝数、茎重、单株荚重、单株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茎节数、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且差异不显著。6.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影响。耐密品种和常规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公主岭地区,长密豆30在种植密度是3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而吉育86则是在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黑河地区,黑河43在种植密度是4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而金源73则是在种植密度是3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且四个品种2018年的产量较2019年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耐密品种两年的最高产量分别均高于常规品种两年的最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