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中最珍贵的部分、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但随着近年来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及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如何实现人口-粮食-耕地之间的平衡就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耕地实际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作为揭示与衡量人口、粮食、耕地三者间复杂关系及其时空差异性的重要评价指标,虽然是变量,却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研究的价值在于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人口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现实指导。本文选择四川省德阳市为研究地域,将其划成平原、山地和丘陵三大地貌类型区,分别以旌阳、绵竹、中江作为各自的代表区县展开具体研究,通过查阅1996-2006年的相关统计年鉴及实地调研,主要运用典型调查分析法,定量分析了1996-2006年间三地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多元回归统计等方法,对德阳市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口承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以此为研究区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6年间,德阳市三地的耕地总面积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十年累计分别下降了11.03%、12.16%、7.40%,总人口则呈缓慢增长,十年累计分别增加了10.74%、0.51%和3.44%;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绵竹市>中江县>旌阳区,差异较明显,1996-2006年间,三地的人均耕地面积都有较大的减少,旌阳、绵竹和中江十年累计分别降低了19.67%、12.83%、10.47%。由此可见,研究区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形势不容乐观。(2)耕地总生产能力始终以中江为最高,在30×10~4t左右变化,其次是绵竹和旌阳,而耕地平均生产力的高低却完全相反,依次为旌阳>绵竹>中江,但三地间的差异不大,原因是该值主要取决于各地的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以时间为横轴来看,1996-2006年间,三地的耕地总生产能力均为降低,十年累计分别下降了23.45%、15.32%、27.61%,中江的耕地平均生产力水平也与其总生产能力变化一致,降幅为21.94%,但旌阳和绵竹两地的耕地平均生产力在十年内起伏很大,各自总体上升了6.52%和2.56%。(3)德阳市的耕地人口承载力在1996-2006年期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若以耕地人口承载力指数为量度,1999年达到临界点,这以前其耕地可承载的人口数尚有盈余的空间,之后就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的状态,形势十分严峻;1996-2006年间,研究区三地的耕地人口承载力总体来看都是波动下降的,其中旌阳和中江均已面临人口超载或临界的状态,仅绵竹可承载的人口还有所盈余。(4)研究设定的多元回归线性方程是合理的,正相关因子包括耕地因素、农业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因素及粮食产量因素,负相关因子则是人口因素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准因素。其中,技术因素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关的原因分析也表明,技术进步的快慢已深深地影响着研究区耕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动态变化情况,实施科技兴农是当前直接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迫切要求。而耕地人口密度和物质生活水准的消极影响虽然不算明显,但也是不可忽视的。(5)因此,建议德阳市政府与有关单位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采取适当有效的对策措施,如在平原区旌阳推广科学种植、更新农业技术,在山区绵竹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丘陵区中江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利用25°以上的耕地发展果树业等,以提高各地貌类型区的耕地人口承载力水平,并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为今后研究区的人口、粮食及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