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腹脾切手术治疗肝硬化脾亢展开回顾性调查,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展开分析、进行对比。对肝硬化脾亢患者通过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的具体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该治疗技术存在的优势、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23例腹腔镜肝硬化脾亢脾切除手术病例与同期有可比性的23例传统开腹肝硬化脾亢脾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临床资料(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体重等)、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切口疼痛程度、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脾脏大小)、肝功能、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等结果。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23例,无中转开腹病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开腹组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对比分析一般临床资料,比如两组的平均体重、年龄、性别等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指标包括:腹腔镜组的切口长度、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人均镇痛次数分别为4.86±0.49cm、4.77±1.52天、7.79±1.28天、1.91±0.67次;开腹组分别为15.54±1.30cm、6.76±2.41天、11.03±2.73天、4.00±0.85次。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组而言,上述指标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减少。就平均手术时间来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分别为101.38±26.25分钟、76.14±15.36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另外在腹腔组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的输血量以及切除脾脏最大直径分别为156.42±36.43ml、243.48±119.95ml、15.88±1.23cm;开腹组分别为180.50±48.19ml、260.15±102.78ml、16.86±1.5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机率为:腹腔镜组13.04%,开腹组分别为17.39%,腹腔镜组均小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手术前1d,两组ALT、AST、Tbil、Dbil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7d,两组ALT、AST、Tbil、Dbil均高于术前,腔镜组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与免疫功能:手术前,两组WBC、CRP、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3d,两组WBC、CRP、CD8+均升高,CD4+、CD4+/CD8+降低,腔镜WBC、CRP、CD8+均低于开腹组,CD4+、CD4+/CD8+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相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手术过程中切口较小,手术后切口恢复相对较快,引流管在体内留置的时间相对较短,住院时间缩短,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出现的几率。该项手术方法相比于以往开腹手同样安全可行,与以往开腹手术后的效果相同,但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就长期疗效而言,还需后期通过随访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