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大基本民生问题。就业需求的增加依托于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而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通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为创造就业岗位奠定经济基础,从而对就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的同时,通过加以研究并创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就业方面却出现了不同于理论分析结果的状况即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失业呈现出反向影响,即失业率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降低。针对此现象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部分学者归因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资低消费,因此投资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本深化和资本--劳动的替代为主要特征,因此这种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这也是造成我国就业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具有替代性,根据资本技能互补假说,技术可以物化在物质资本上,当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体现为技术进步即物化的技术进步。物化的技术进步就是将技术物化在企业的机器和生产设备上,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了社会的失业率。此外资本积累或资本深化有利于高技能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将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出现了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制造业未来发展状况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序造成巨大的影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不仅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不仅缓解了紧张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体现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制造业产品的低附加值,阻碍了我国制造业长期健康发展,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研发能力关系到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发展。因此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制造业部门技术进步的重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产业中的28个行业为例来分析技术进步对总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以R&D支出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通过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来探讨我国制造业中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具体关系。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通过对“制造业R&D支出与就业水平整体发展情况趋势图”的观察,发现从总体上来讲,就业水平与R&D支出的变化趋势趋同,都是经历了先下滑后上升的趋势,因此初步估计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技术水平的R&D支出变化情况与不同技术水平的就业变化情况趋势图”中发现,高低技术水平下就业水平与R&D支出的变化趋势趋同,但趋势的速率不同,高技术行业的就业增长明显要高于低技术产业的就业增长,因此初步得出我国制造业中存在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进而加快了高技术行业的就业增长。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中初步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继而对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变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综合了Im-Pesaran-Shin检验、Fisher-PP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三种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是单阶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之后实现了序列平稳。其次,通过协整检验考察各变量间是否具有置信的长期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了Hausman检验方法实现模型的选择,最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水平之间的计量关系。再次,本文考察了变量的内生性,考虑到产业的R&D支出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参考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政府的R&D支出来替代产业R&D支出,同时以资本存量与实际工资水平的滞后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通过对变量的相关检验之后,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GMM估计,结果显示了技术进步指标研发密度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显著,由此证明了描述性统计的初步分析结果。为了证明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R&D支出的增长率来替代研发密度并进行GMM估计,计量模型显示依然是显著的。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产业间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为此参照OECD(经合组织)各产业技术水平的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各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全部样本分为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两大类,并运用到GMM模型的分析之中。GMM估计结果显示,尽管技术进步在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中的影响效应相同即都加快了就业增长,但影响程度却不相同。技术进步对高技术行业的就业影响程度要高于低技术行业,证明了我国制造业中存在有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本文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渠道和政策效应,希望能够丰富我国的就业理论,并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的就业不足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当前中国的就业不足,除了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迁移、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替代、产业结构升级、进出口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等因素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运用自身的R&D支出来引导企业不断增加R&D的支出。而政府在运用R&D支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与企业应该进行分工协作,政府将R&D支出重点放在基础研究、公益性和高技术领域,企业则主要集中在可以扩大生产以及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领域,从而实现社会中不同领域的科技分工;其次,考虑到企业研发成本较高,政府应增加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并通过向企业转移来引导企业增加R&D支出;最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来源难题。从创新能力方面来讲,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特别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更明显,严重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政府要在提升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需对相关企业进行出资或是补贴,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资,进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企业,政府应该加大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应的产权制度和建立“知识产权投资风险基金”机构,来保护相关企业的合法权利,为企业的创新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环境,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也使得企业有动力去进行研发活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存在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因此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会增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劳动技能低严重不符,这要求政府提高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支持,不断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来提高求职者的素质,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新技能要求。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政府要逐渐引导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培养高技术人才。物化的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失业率,企业除了改革自身的经营体制外,还要注重资本的效率,增加对高新技术设备的投入,在引入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也要注重国内技术的提升。此外,政府应该以积极的政策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效率资本提高了,物化的技术进步就会突显,因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可以缓解目前紧张的就业压力。最后,本文阐述在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继续研究的展望。由于本文的数据属于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而非单个企业层面的数据,不能控制企业的个体特征。另外,关于技术进步的指标,现有许多文献使用TFP的分解数据来衡量,可能更有利于全面揭示技术进步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这些将是本文未来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