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关注市场经济下的口译质量评估。在口译日益成为一种服务行业的今天,其质量评估应注重“人性化”和“动态”的分析,主要的评估标准也应涉及“成功交际”和“顾客满意度”这两个方面。本文尝试提出一套“顾客分析”方法,有助于译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译前准备、在口译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以满足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要求,更好的提供“满意”的服务。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主体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口译评估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以往对口译质量的评估主要注重对译员翻译成果的静态分析,停留在译文的信息内容层面。从最早国际会议译员协会(AIIC)为会议口译员定下的标准、功能派的目的论,到奈达的“动态对等”都有此局限,忽略了评估标准的动态性和使用者的满意程度。近年来,口译质量的交际层次日益受到重视,“工具”(instrumental)功能与“服务性”是本文关注的焦点。第二章论述了口译“顾客”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下,竞争是主流,口译工作者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努力赢得“顾客”的满意和认可。本章运用博弈论对“主动型”译员和“自我型”译员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主动型”译员可以给“顾客”和自身带来最大受益。本章在对口译员进行定义的同时,分析了顾客对口译质量的重要性。口译质量应由顾客评定,但否定了由某一口译参与方对口译质量进行片面评估,而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对口译的各个层次进行评判。第三章主要对不同的“顾客类型”进行分类,并总结其评估标准的差异。本章通过作者于2005年10月到2006年2月在APC公司进行的两次实证研究来证明不同文化水平的口译使用者对口译质量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对Ingrid Kurz和汝明丽等人的实证数据基础上,作者试图根据不同职业类型、教育水平、专业等对口译使用者类型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的评估标准和喜好建立起一个初步的“顾客分析数据库”,便于译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