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早在1944年就提出自己偏爱运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在她的多篇散文中都出现了“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其中以《自己的文章》这篇散文,出现的次数最为集中,共出现了五次,以示她对这种手法的钟爱。在张爱玲研究中有诸多对于张爱玲分类研究,如对小说、散文的研究,对小说中比喻、意象、反讽的研究,对张爱玲的现代性、世俗性的研究。在现代修辞学对照手法又叫“对比”,是一种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而这种修辞手法到了张爱玲这里变得繁复、丰富起来,需要更多更深层面的对比,于是她提出“参差的对照的手法。”但是张爱玲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8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又渐渐将视角投入到这一点,着重对此进行研究,张爱玲具有非凡的转化中外文学传统的能力,中国旧式小说的精华和西洋现代小说的精髓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消化,她的艺术技巧的运用可谓如火纯青。为了一探语言大师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文章承接前人研究的观点,第一章讲了张爱玲自己对于“参差对照的手法”的看法;第二章从文本的叙事手法入手,分内容层面和结构层面,探究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张爱玲有着不同于五四主流文学家的边缘性态度,她的关注点一直根植于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表现的是普通市民的所思所想,写普通人的烦恼与无奈也折射出张爱玲对历史文化、现代都市生活、人性的反思。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刻画、题材选取、主题表达,张爱玲在人物刻画上着力刻画小奸小坏的不彻底的人,不要平面的英雄或小人而是立体的普通人;在题材上,她不关注大事件,而是关注普通人的恋爱婚姻;在主题上粗看是不明确的,但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是始终渗透在作品当中的,她力图表现凡俗人生,写人生的喜悦忧愁,得失无奈,作者的态度实际上是十分含蓄委婉的;在叙事结构上则是既有中国传统全知全能的纵式结构也有西方现代的注重心理刻画的横式结构,并且叙述的过程中体现了悲喜剧杂糅的特点。这体现了张爱玲自觉地对五四文化进行反思,以及她在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化的过程中的努力。第三章主要讲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的艺术之美。作为自觉关注真实人性以及人性变化的作家,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让人觉得沉重,个人的幸福是如何一步步向现实妥协,变得卑微而无奈,在调侃嘲弄的同时,寄托了张爱玲对世人深深的同情与怜悯,正是她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叙事手法上的开拓性,使得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变得犹如一个万花筒,展现了多层话语空间。第四章从历史文化成因上探究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的历史背景、文化来源。张爱玲从小接受就接触到了中西文学,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对于她各方面的培养,对她进行了很好的熏陶,她对于文学、绘画、电影等都有着很浓的兴趣;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所主要生活的城市上海、香港也是一个中西杂糅的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加之她从小形成了爱思考、内省性的性格,让她无论对于何种文化都会反思然后融注于自身地进行很好的吸收、转化。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手法体现在文本上具有很鲜明的特性,她反对传统二元论思想,在她眼中任何事物都是杂糅的、椒盐式的,在刻画立体性人物形象时,她力图找到人性善与恶的杂糅、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平凡但又不平庸的;在叙事结构上,也是古典笔法与现代笔法的融合,这种叙事拓宽了叙事的范围,是一种复调,就像是一个寓言,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