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论看《石头记》诗歌翻译的“意美”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散文是安排的最好的文字,诗歌是安排得最好的绝妙好词。(Prose is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best order.)(许渊冲,1)在中国文学中,这样的绝妙好词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而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英语翻译堪称一种挑战,值得深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也是对中国文化全球化的一大贡献。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庞德(Ezra Pound)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儿地浸泡在意象之中,甚至说每个汉字都具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冯庆华,78)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首先要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意象,所以在翻译这些诗歌时,对意象的处理是体现原诗风格的基础。因为意象的存在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交融的境界。“境生乎象而超乎象”(袁行霈,45-47),境为虚,象为实,虚实结合才能展现诗歌的美,才能构成“意美”这一概念。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是体现原诗魅力之关键,而有“意美”的诗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于诗歌翻译的艺术美,许渊冲教授对此有独到见解。基于多年的翻译实践,以及对前人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他提出了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许渊冲,6)许教授认为“三美”中的“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象境当为“意美”的核心。诗歌当中的意、音、形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有“意”随“音”起者,有“意”因“形”见者。(冯庆华,82)可见,“意美”在诗歌中的决定性作用。本论文将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搭建好“三化论”这座桥梁以尽情展现原诗的“意美”。我国“红诗”中的意象组合丰富而灵活,如林黛玉常用的意象群有春榭、桃花、红消、落絮等等,都映照了林黛玉悲愁失落又孤独傲世的性格特点。在翻译中我们需要巧借“三化”中的“等化”(落絮—the willow fluff,红消—thefaded red)“浅化”(桃花—any flower)“深化”(春榭—Maiden’s bower)来处理各个意象组合,让林黛玉这一独特形象再现于译文中。对“三化论”体现“意美”这一理论的探究,有利于我们学习如何在英语这一形合语言中怎样表达中诗的“意美。”
其他文献
概述了木材渗透性的影响因子(木材结构、流体性能、木材抽提物、含水率和浸注工艺),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化学、物理及生物处理改善桉木渗透性的相关研究,分析桉木浸注改
目的:总结老年腹部疾病患者的外科护理体会和注意事项,为今后时该类患者进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外科
为揭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水体pH的适应性,分析了不同pH胁迫下日本沼虾在不同时段的存活率以及96 h后蜕壳率,免疫、肝功能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H胁
针对军事国防设施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耐磨、抗高温爆裂的需求,综述了国内外耐磨、抗高温爆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防御钻地弹等侵彻武器的抗高温爆裂型耐磨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