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与此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也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并经历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总得来说,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探讨译者、翻译活动、译文如何受权力关系制约以及译者、翻译活动和译文如何塑造或者解构权力关系。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不仅研究语言文字、文本材料和口译记录的翻译,还拓展到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研究,关注历史上文化翻译的史实和教训,也考察当前文化翻译中的不平衡、不平等现象,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弱势群体,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侵略,力图以翻译为手段,逐渐实现弱势文化的解殖民化目标。从生态平衡世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为宗旨,力促文化多样性。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末引入中国后,也在国内翻译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这股热潮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众多翻译研究者中,真正专注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为数不多,有些翻译研究者对后殖民翻译虽有所涉及,但并未做深入探讨。因此,在研究者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后殖民主义翻译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些误读与误用,如片面地戴着文化失衡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翻译文本,一味主张异化、贬斥归化,将国内翻译界的“失语”状态归咎于西方翻译理论的扩张等;国内的后殖民翻译研究者也鲜有将后殖民翻译研究与现阶段英汉翻译结合考量之人。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挖掘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理论来源,探讨其各理论、策略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关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引介。此外,本文也对英汉翻译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讨,并提出了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及策略指导英汉翻译实践,渐进地扭转汉语和英语文化间的巨大逆差,进而实现文化上的平等对话的美好愿景及建议。本文第一章引言部分对翻译的历史及二十世纪尾叶进行的“文化转向”进行介绍,提出了要拓展翻译研究的内涵,将文化间的权力差异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即明确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引言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界定,也对本文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构作了交代。第二章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来源,即后殖民主义研究及解构主义翻译。简而言之,后殖民主义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而解构主义翻译则以其解构思维及方法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提供了手段。在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来源的同时,本章还对后殖民主义研究及解构主义翻译界的一些代表人物、代表作进行了介绍,旨在加深读者对他们的理解。第三章重点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策略。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涉及地域广阔,门派众多,经历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其中的任何门派或理论都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全部。在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及策略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文章着重引介了几位后殖民主义理论家(Douglas Robinson, Tejaswini Niranjana, Maria Tymoczko)及几种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Foreignization, Cannibalism in Brazil, Canadian Border Writing)。第四章是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与英汉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章,对英汉翻译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目前在国内翻译界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让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更好地为译者所用,指导现阶段的英汉翻译实践,更好地实现英语和汉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最后,文章结尾部分对本文进行了大致总结,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