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结构复杂的约量表达式,例如“大约五点左右”。学者们对此结构是否语义冗余持有异议。本文拟以“约……左右”结构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约/大约/约莫……左右/上下/前后”结构,探究它的共时特征、产生及产生的机制。Traugott和Trousdale(2013)提出构式化理论,把新形义配对的产生称之为构式化,而一系列渐进微变则为构式变化。本文基于构式化理论,把“约……左右”结构看作一个构式,即,汉语“约……左右”构式,主要通过研究以下问题探寻“约……左右”构式的共时特征、产生及产生的机制:1现代汉语中,“约……左右”构式具有什么样的共时特征?2.“约…… 左右”构式在古汉语中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是怎样的机制?本文基于数据库分析法,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约……左右”构式内部结构为后置词“左右/上下/前后”与变量X构成“约……左右”构式的内层级,然后与副词“约/大约/约莫”构成“约……左右”构式的外层级。可充当宾语、状语、谓语及定语的“约……左右”构式句法分布为:句中,句尾及通常充当时间状语的句首。语义上,“约……左右”构式表示约量,即不确定的数量。副词“约、大约、约莫”和后置词“左右、上下、前后”都具有不确定性的语义特征,因此在对整个构式的约量语义表达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2.汉语“约……左右”构式的前身及其诱发因素包括:估量副词“约、大约、约莫”的产生及用来表示约量的后置词“左右、上下、前后”的产生。通过分析“约”的古汉语语料发现,在六朝时期,“约”与变量X的共现结构位于名词或谓语动词后充当定语或宾语,这里“约”动词义的解读与其句法结构不再匹配,作为估量、估测语气副词的解读更为合适,因此实现了汉语副词“约”的构式化。由于汉语双音化的影响,副词“大约、约莫”分别在唐朝和南宋产生。早在先秦时期,后置词“左右、上下、前后”用来表示空间的不确定。在隐喻的机制下,“左右、上下、前后”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年龄域和数量域。从宋朝开始,约量结构“约/大约/约莫X”中的变量X由“X+左右/上下/前后”结构相继替代后形成“约/大约/约莫+ X +左右/上下/前后”构式,即“约……左右”构式,其结构发生变化,但其意义仍表示约量,因此“约……左右”构式的产生是构式变化而不是构式化。文章分析了新分析和类比化作为副词“约”产生和“约……左右”构式产生的机制。本文反思以往汉语“约……左右”结构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尝试用构式化新理论探寻汉语“约……左右”结构产生及其产生机制。本文旨在为汉语约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为构式化研究提供类型学支撑,为汉语作为外语习得提供启示,为此类结构复杂的汉语计算机翻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