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ostin在甲状腺癌中的机制研究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90年代以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出现了飞快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是同期所有恶性肿瘤中最快的。并且,该种快速增长是真实存在的,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单单只是由于过度诊断而导致。目前,甲状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虽然甲状腺癌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为0.5/10万,但其仍有较高的复发率(12.1%-12.7%),且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因并发症或辅助治疗所造成的生活质量的下降仍较明显。因而,对于甲状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Periostin为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胞外基质分泌性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periostin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对甲状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在甲状腺癌细胞中,periosti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使用periostin shRNA转染甲状腺癌细胞,敲减其periostin的表达后发现,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将敲减periostin的甲状腺癌细胞注射到小鼠身上后,转移瘤的成瘤能力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通过侵袭实验发现,periostin敲减的甲状腺癌细胞,其侵袭力明显减弱。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证实periostin敲减后导致甲状腺癌细胞中TSHR(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表达减少,而通过激活Akt通路,可使TSHR的表达恢复,提示periostin是通过Akt通路诱导TSHR表达的。而通过在periostin敲减的甲状腺癌细胞中强制表达TSHR,可使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得到恢复。因而,实验提示了 periostin在甲状腺癌增殖,迁移,侵袭中的重要作用,证明periostin通过Akt/TSHR通路介导,促进甲状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相比于大多数恶性肿瘤,预后是比较好的,但其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行常规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上一直存在争议。国外文献报道提示,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较大的肿瘤体积往往提示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可能,课题第二部分通过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我院外科收治的35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术前超声图像中预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肿瘤大小的cut-off值为0.575cm,并通过其它临床病理指标证实该cut-off值的确具有一定的区分作用。课题第三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根治手术的541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根据中央区淋巴结受累的组织病理学证据,将患者分为CLNM(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CLNM阴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541例患者中,148例(27.4%)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阳性组和CLNM阴性组之间在性别(P=0.002),年龄(P<0.001),肿瘤大小(P<0.001),多灶性(P<0.001)和甲状腺包膜外侵犯(P<0.001)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656),年龄<45岁(OR=4.184),甲状腺包膜外侵犯(OR=3.429)和多灶性(OR=2.084)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高脂血症诱导勃起功能障碍家兔阴茎海绵体病变作用初探目的:阴茎海绵体的病变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尤为关键的环节。然而目前临床对于阴茎海绵体病变的评估方法有限,仅能依靠海绵体活检。本研究尝试使用二维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hearWave?Elastography,2-D S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发生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后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并发症,其机制与供体T细胞激活扩增并发挥细胞毒作用,杀伤宿主T细胞,B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器官有关。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核心作用,不仅如此,多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参与了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调节性T细胞(如CD4+Treg,CD8+Treg等)是机体最重要的负向免疫调节细胞,具有极强的免疫调节活
目的观察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的运动学变化,了解骨盆峰值变形和终末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和应变、应力分布的特点,探寻血管损伤发生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具带有盆周软组织的尸体骨盆标本进行CT扫描后取端坐位置于水平撞击台上。质量22.1kg的撞击头自左向右分别以5.2 m/s,4.0 m/s和4.8 m/s的速度撞击骨盆。使用高速运动捕捉系统记录骨盆各标志点的运动数据,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发
目的:探讨IL-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分析IL-6及其跨膜信号传递相关受体(s IL-6R、gp130)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名,并招募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AU2700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浆中甘油三酯(TG)、尿酸(UA)、总胆固醇(TC)、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PL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PLD1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初步阐明PLD1在胰腺癌生物学中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探讨PLD1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及功能。通过免疫组化阐明胰腺癌中PLD1的表达状况;分析PLD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继而通过蛋白印迹等实验方法,验证PLD1在
神经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2010年WHO的统计数据,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中,神经胶质瘤发生率约占45%以上。神经胶质瘤侵袭性强、复发性高、死亡率高,这些特点均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GME)中大量浸润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密切相关。TAM可进一步分为M1类与M2类两种类型,其中M1类在肿瘤发生初期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而M2类在肿瘤的后期则具有辅助
背景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明确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e syndrome,SIRS),可进一步发展,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drome,MODS)。心脏是脓毒症的易损靶器官之一,约50%的患者在脓毒症早期即出现心肌功能的抑制,心功能不全是脓毒症最
目的:研究外泌体在肺腺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肺腺癌A549细胞及A549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株(A549/DDP)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并经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验证。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对顺铂的半数致死量(the inhibitory concentra
在全世界,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又是胃癌高发国家,因此,阐明影响胃癌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这对于提高胃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影响胃癌预后的临床因素很多,例如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病理类型、TNM分期以及术后是否化疗等都可能影响胃癌的预后。目前,一方面在临床上除TNM分期之外尚缺乏其它能准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而另一方面,在有着相同TNM分期的患
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绝大多数。其中,NSCLC病理组织类型又可主要分为LSCC(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肺癌)和LAC(Lung Adenocarcinoma,肺腺癌)。近年来,尽管肺癌的诊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LAC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