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前81)到汉哀帝去世(前1)的这段时间,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与前期不同的局面,政治上宦官与外戚交相专权,皇权走向衰败;同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而社会贵族却奢侈淫靡,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在文化上,儒家经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文人士子论说皆是以经为宗,并且,随着早前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构建,借阴阳灾异言政也成为文学写作的主流。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划定为西汉中晚期文学的研究范围。与文学家、史学家对汉武时期文学的青睐相比,西汉中晚期文学历来多不被人们所重视。针对于此,本文便是以西汉中晚期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刘向为切入点,对西汉中晚期文学作整体性的观照。第一章主要是对西汉中晚期文学背景的分析,通过对“西汉中晚期文学”的界定,从而将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以及其他作家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后文各章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刘向与西汉中晚期其他作家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西汉中晚期辞赋创作对前期辞赋的继承以及其自身的新变,而且,由于政治的变化,辞赋主题已经由对机遇的歌颂转向了对命运的感慨。第三章则是围绕西汉中晚期“小说”文体的确立和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三部作品中的“小说”因素展开探讨。同时,在对刘向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刘向这三部“以著述当谏书”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第四章则是根据奏疏的产生及其特色,从而指出刘向与西汉中晚期奏疏依经立论以明理、借阴阳灾异以谴告、铮铮铁骨以谏君的艺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汉代奏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西汉中晚期文学既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延续,同时,也有新兴文体的产生和成熟。本文通过对西汉中晚期文学演进中这些流变的梳理与分析,希望有助于更好的把握西汉中晚期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