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是稳定地统治中原地区100多年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他们为什么改革了本族固有的姓名、语言和服饰呢?世界历史上尚未有过统治民族主动放弃已使用过的本民族的姓氏和语言,接受被统治民族的姓氏和语言的先例。为什么北魏政权达到鼎盛时候突然推行了改革?那么实施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呢? 目前历史学界普遍主张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汉化,果真如此,其推行汉化的目的是什么?北魏只为汉化推行改革吗?一般来说,由中央推行的改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所有统治权力应集中在中央。改革的成功和失败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中央推进改革的能力也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这一点来进行研究。 中央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中央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皇帝是中央的顶点,而不是中央本身。中央是指以皇帝为中心的皇室和支持皇室存立的宗亲和官吏集团。过去研究普遍认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政治权力和地方势力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当然应该包括这一点。但是为了扩大中央政权的影响力,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诸多方面展开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是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 当中央控制地方时认为实现了中央集权,相反中央不能控制地方则认为是地方分权,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或完整的地方分权,只限在很短的一段时期,实际上其演变推移的过程,反而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此,研究中央集权过程是有利于把握一个王朝的变化和性质,研究中央权力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有价值的,所以本文对中央集权的过程做了阐述。 本文试图从中央集权的角度理解北魏政权。本文将北魏中央集权的变化过程及其特点分为四大阶段,进行研究。主要论点: 第一章是以武力的方式初步确立中央集权的道武帝到太武帝时期:北魏初期政权通过武力和有组织的军事系统,扩大支配领域与支配力量,而以战掠物增加国家财富而扩充统治的物质基础,军事专政的色彩尚浓厚。逐渐实行双重体制,建设政权。解散部落,分土定居,徙民而计口受田,加强基层大众的直接控制。为了要统治华北地区,需要汉族士人的统治经验,吸引汉人参政,利用他们加强对华北进行统治。其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得不进行打击汉人的情况。 第二章是通过改善用人体制,稳定中央集权的文成帝和献文帝时期:维持军事方面的稳定,推行掌握旧官僚的措施,扩大对地方权力的中央统治力度,使选举得人,刷新吏治,加强监察,力图作到上命下达,以扩充朝廷的支配力量。 第三章是通过大举改革,达到中央集权顶峰的孝文帝时期:大力推行改革措施,棒禄制的实施有利于保护秉公守法的官吏和惩处违令的宫僚,有利于中央掌握官吏。均田制和三长制用土地分配措施,把握基层民众,将其归入到国家的编户齐民之中。迁洛是定都于中原之中心,以利于扩大统治力。以洛阳为中心重新选定新的标准语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程序。为适合中原气候,北魏政权推行强制性服饰改革。同时国家强行推行的胡汉士人阶层秩序的重组,通过通婚的手段确立中央权威。按唯才是举的原则,逐渐改革选举制,慎重选举官吏。 第四章是中央集权日趋衰颓的宣武帝及其后时期:朝纲不振,在于委用非人,不可能产生正确的决策,自然也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也不可能存在有所作为的中央集权政府了。停年格实施后,宫吏管理制度紊乱,削弱了中央的影响力,也加快了北魏的灭亡。身分低贱、生活艰难的军人,公开造反。原先赖以立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己是战斗力涣散,被野心家利用,不再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有效武装力量。由是原来声威强大的中央政权,迅速陷于衰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