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视角从传统的语言层面转到文化层面上来,并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即操纵学派。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烈·勒弗菲尔认为,翻译是译者在处理源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的改写,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提出,翻译作为对原文的改写,始终要受到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这三个要素的操纵。《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自1922年由赵元任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广泛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无论是在白话口语体的运用还是诗歌韵律的尝试上,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都大获成功。他用新鲜活泼的白话口语,以风趣幽默的笔触向中国读者展现了一个趣味横生、光怪陆离的童话仙境。他将一部公认难译的英语文字游戏集大成之作,出色地融入中文世界。该译作出版后的九十年,译本的经典地位仍无人撼动。由于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译者行文方式和翻译策略等的选择都留下了当时的时代印记。而这些印记反映在译文中,为评判译者翻译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了分析的依据。本文以勒夫菲尔的操纵理论,特别是其三要素理论为依托,对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进行文本分析,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透过译文留下的操纵痕迹,分析译者做出种种选择的缘由所在。通过分析,本文在译者被操纵的事实基础上揭示出译者为达到译本更易被读者接受的目的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体性,从而得出结论:译者既然身为社会人,必然会依附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在原语诗学和译语诗学中权衡妥协,受到赞助人、意识形态以及主流诗学的操纵。译者不是被动的被操纵者。无论译者是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操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悦新的读者。被操纵并不意味着译者主体性的丧失。三要素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划定了界限,而主体性的发挥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操纵的终极目的。如果译者一味向译语文化下的主流诗学靠拢而抛弃原语诗学,很可能背离翻译的本质,走向另一种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