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转移走向研究——以皖中S村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发展需要转移大量农业人口到城镇。然而,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却快于人口城镇化,农业人口的流动与转移严重脱节。2个多亿的农业人口工作生活在城镇,但他们始终是农民工,没有转变为城镇正式市民,农业人口转移任重道远。就农业人口流动方向看,农业人口转移的未来走向有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大城市人口压力大,生活成本和房价都比较高,农业人口成为大城市市民难度大;中小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大城市,劳动力就业空间也在不断增大,并且接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门槛不高,如此,将有一定的农业人口转移至中小城市;农村城镇,尤其县城镇和县域范围内的重点镇或中心镇,它们在城镇化建设中获得快速发展,日趋成为返乡农民工购房、创业和居村农民“离土进城”、过城镇生活的重要空间,它正在并将成为农业人口转移的最主要出处。  本研究以皖中S村农业人口流动与转移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农业人口转移意愿与转移行为选择。  首先从概念上诠释农业人口转移,阐明本研究的主体范畴。其次,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不同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转移情况,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户籍制度,分析农业人口转移转向和制度影响因素。再次,通过皖中S村农业人口流动与转移的实地调研,分析S村人口转移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为主要依据,指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分析农业人口转移的三大走向基础上,并鉴于县城镇和农村重点镇是农业人口最重要转移地的现实,研究提出发展县城镇,增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能力的若干对策。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小型生活共同体”是乡村生活的最小单元,今后应以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日益明显,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长期照料问题将是我国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势必影响到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这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城市当中典型的“城中村”变迁过程的探讨以及在变迁过程中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利益维护的行动个案的描述,来展示整个小城市“城中村”变迁的大体过程以及“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和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校漂族一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本人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分析路径,不在于对该群体的表现方式的描述分析,而是立足校漂族个体自身的角
新型社区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是建设新型社区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新型社区,其中以苏南地区
当代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群体性冲突事件正是这个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乡村群体性冲突事件中,利益冲突增加,且冲突的形式逐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