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鉴定启动程序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定结论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对于查明案件真相、正确定罪量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刑事鉴定启动程序,是司法鉴定在刑事诉讼中应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司法鉴定行为的具体实施和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设置过于粗疏,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致使现行的鉴定启动程序混乱无序,不仅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诉求权利,而且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倍受质疑,由此引发争议的案件屡见不鲜。鉴于此,笔者以刑事鉴定启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刑事鉴定启动程序予以重新设计。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刑事鉴定启动的理论和现状。概括刑事鉴定启动的基本内涵,介绍刑事鉴定启动的主要模式,总结我国现行法律设置,分析刑事鉴定启动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第二章:刑事鉴定启动的弊端。对我国刑事鉴定启动程序进行全面剖析,指出其症结所在,包括启动决定权过于垄断而又分散,辩方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委托鉴定与证据审核有些脱节,启动程序对鉴定主体缺乏制约等问题。   第三章:刑事鉴定启动的完善。从决定、申请、委托、受理四个环节入手,对鉴定启动程序予以重新设计,提出优化方案,建议把鉴定启动的决定权统一收归法院,赋予控辩双方申请鉴定的平等权利,合理定位委托主体的权限,明确受理主体的责任。
其他文献
中国慈善事业在历经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民间慈善等多元形态后,因“互联网+”行动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推行双重路线,逐渐进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民慈善”时代。本文在较为翔实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完善现有互联网慈善概念——指以互联网技术建立的第三方网络平台为切入,综合信息发布、慈善捐赠或服务、项目运作、监督管理、评估应用等方面开展的慈善活动;并对比传统慈善,归纳互联网慈善特征,进一步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的产业模式,使电视的收视率渐渐走低。面对这些现状,一些传统电视媒体一方面开始拥抱新媒体,纷纷建立起融媒体中心,另一方面又积极地进
民事执行权是司法权的下位权,以强制性为根本属性。这使得民事审判与执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是执行证据制度存在的空间,并且令执行证据及证据制度具有了相当的独特
在中国,林地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广大得多,中国现有43亿亩林地,是18亿亩耕地的2.4倍,而林地亩均产出只有22元,仅为耕地的3%。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中国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
“天人观”探讨物我关系,其兼具宇宙观与伦理观之原型,为传统文化之核心。“天人观”虽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范畴,但其所涵盖之议题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天人观”在中国
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反补贴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反补贴立法的几点设想。本文共分为引言与正文两个部分,其中正文由五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