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大众传播媒介因其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传递政府政务信息、服务社会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政府和民众、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电视问政”类节目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服务型的电视节目,它所搭建的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为公众和政府建起了桥梁,通过媒介传播手段,让政府主动对接百姓,宣传讲解政府决策部署,为民众解读政策相关问题,有效促进政府与民众沟通,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社会。同时,公众通过“电视问政”类节目能够增加对政府政策的关注,更好地了解政府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本文以河南电视台《百姓问政》节目为案例,立足中原,深入剖析问政类节目的特色、现状和存在问题,来研究此类节目在构建服务型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电视问政”的概念,将电视问政的主体构成总结为媒体、公众、政府三者,梳理了学界对于“电视问政”概念的界定,本文认为电视问政是媒体(电视台)、公众、政府三者通过信息的互通与平等对话而形成的一个致力于寻求民生问题解决路径的电视节目,在理论方面,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公共舆论两方面追溯“电视问政”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将梳理问政类节目在国内与河南省内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问政类节目的历史,把握当下问政类节目的发展特点,并着重讨论河南省问政类节目发展过程中的三档节目,比较节目的历史传统和革新之处,分析河南省内对于问政类节目的开办经验和取得过的成效。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河南省内省级问政类节目的代表——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百姓问政》节目特点,具体从节目的定位与宣传目标、节目形式、板块设置、内容与选题四个方面展开,从分析中总结出节目当下发展的优势与缺陷。本文第四部分对河南电视台《百姓问政》的节目功用作出总结,认为它的功用有三个体现,分别是:完善多元监督机制、促进政府加强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第五部分总结了节目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节目传播力度弱,主要体现在节目传播渠道多,节目热度少和节目视听包装老旧,以及节目的观众参与度不够,节目互动仅局限在场内邀请的观众,在场外和节目之外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参与热度。另一个问题是是节目选题与内容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节目中“秀”的成分过重、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背景链接和深度解读。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节目制作的观念、思维不够创新,运作过程中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都有待深化。本文第六部分通过分析河南省内《百姓问政》节目的功用与存在的缺陷,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策略作出总结,笔者认为,第一是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在节目的制作中,要有民本观念,坚持人民利益为导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百姓问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节目“根”之所在。其次,政府要构建新闻执政理念,在行政和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增强用户思维,打造传授双方的交互沟通,平等对话的平台。第三,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四力”,深耕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百姓,倾听百姓心声,为百姓立言。第四,要积极拥抱全媒体,力争实现“四全”媒体,增强传播的张力。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依据,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问政》节目为研究文本,总结河南省其他地市的问政类节目发展历程,分析河南省内“电视问政”的发展特点。总结了《百姓问政》节目的特点与功能,以及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河南省内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势作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