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4年日本侵台行动,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对这一事件的相关论述,史学界大多集中于中日双方,而对英国的调停活动关注较少,因而对其调停的内在动因、过程及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中日双方的原始史料对这一活动进行梳理,通过研究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的对日交涉活动、驻华公使威妥玛对中日双方的交涉活动,剖析英国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 本文共计五个部分,首先分析了英国的对华政策,包括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英国在华贸易优势和台湾在英国对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考察了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的对日交涉活动、驻华公使威妥玛对中日双方的交涉活动,细化英国的调停过程。尽管巴夏礼的交涉没有阻止日本的侵台行动,但对日本的行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威妥玛则经过多次交涉,调停成功。随后从三个方面分析英国起草的约稿给中日双方带来的理解分歧,以求对中日《北京专条》取得更加全面深入的注解。最后总结英国调停的历史作用,其成功既为以后的英日外交奠定了基础,又为英国在华贸易优势创造了条件,而且在调停中英国还获得了巨大的现实利益。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通过对英国借调停地位以维持自身利益行为的研究,以对现代外交提供一定的借鉴。它为当今中国更好的处理多边外交、协调各国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得失,而且1874年清政府为保台湾领土完整而与日本进行的外交、军事抗争,也为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宗教管理政策为重点,论述了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政教关系。 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本文所论问题的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莫理循作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政治顾问,亲历了晚清民初一些重大事件,考察了中国许多地方。从他留下的大量珍贵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中国形
展览的个性是博物馆成功的关键,尤其对地方历史文化陈列而言。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总是存在的,因此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历史的逻辑结构。而如何解读并
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末年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开始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先
近代东北民族电力业是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下设立的,以1907年第一个民族电厂的建成为标志,开启了起步阶段。进入民国以后,东北民族电力业不断发展,直至“九·一
所谓教育近代化,在英法等西方国家,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使教育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和宗教形态而资本主义化。与英法等西方国家相比,中日两国教育不是主动走上近代化道
本文对公共舆论下的民国土匪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回顾以往的研究,提出本文所使用的史料及要研究的问题、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