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其教育思想的载体,杜威教育著作渐次被译介到中国;其中一些著作经多次译介和出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国内研究者对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关于传播之后的接受,尚未展开充分研究。本研究基于接受学理论,对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具体分析《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代表性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在此基础上对国人接受杜威教育著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进行反思。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历程。以对接受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历程被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1年到1918年,研究者以介绍、翻译杜威教育著作的方式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但接受者尚少,接受尚不深入。第二阶段是1919年到1948年,以杜威来华讲学为契机,国内研究者开始全面译介杜威教育著作,研析著作内含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第三阶段是1949年到1977年,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影响,杜威教育著作受到批判,接受陷入阻滞。第四阶段是1978年到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国人重新开始接受杜威教育著作,不仅将其多次出版,而且以其为研究对象展开大量研究。第五阶段是2000年至今,国内研究者对杜威教育著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阐释,接受更加系统。第二,杜威代表性教育著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在中国的接受。这三部著作分别是杜威早期、中期、晚期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其接受主要体现在接受前提、接受视角、接受价值三个方面。就接受前提而言,译介、传播、阐释均是接受活动的组分,其中文本译介发挥前提性作用。接受视角,也即学人阐释著作内含思想的视角。国人对《学校与社会》的接受视角包括学校的性质、儿童的地位、学校机构改革等;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接受视角包括教育的民主追求、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教育与教育行政等;对《经验与教育》的接受视角包括知识与活动相统一、教育实验思想、教师教育思想等。接受价值,主要是在著作对中国教育学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三部代表性著作在中国的接受价值均体现在理论建设与实践改革两方面,只是具体的影响机制有所差异。第三,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接受的影响。对著作的接受是指著作的读者或者受众对著作阅读的感受与反应、对著作所承载思想的阐释与评论、对著作思想的继承与借鉴等行为。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个全面、立体的杜威得以呈现;杜威教育思想得以深入理解和阐释;教育与哲学、民主、生活等关系得以拓展;实践在教育中的内涵得以丰富;中国教育实践得以良性发展。第四,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接受的反思。客观而言,教育学人有必要关注和研究杜威教育著作,有必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并为外国教育经典著作的跨文化接受提供经验和启示。反思杜威教育著作在中国的接受,以下几个方面有待中国教育学人努力:忠于原著,立足本土,实现中西对话;理性认识,辨证扬弃,坚持为我所用;沟通“中”“西”“马”,基于教改实践,力求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