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道真应制诗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j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菅原道真是平安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被尊为“学问之神”,现存诗514首,其中应制诗高达114首。论文首先以《怀风藻》与“敕撰三集”为基础,论述了菅原道真之前日本诗坛以宫廷应制诗为主导的创作风貌,继而深入探究菅原道真应制诗的类型及思想内容,在群臣宴游娱乐的氛围下,展现出道真高超的诗才,节令、咏物、咏怀等皆被纳入到应制诗的麾下,由诗人尽情发挥,从而拓展了应制诗的题材范围与表现力,并将应制诗与其他类型的诗歌接轨。应制诗的内容在道真笔下也不再仅仅限于逞才使气,更多了诗人真情的流露和对事物即时的感怀,从而充实了应制诗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菅原道真应制诗的艺术成就,并深入考察其应制诗中的格律艺术、对仗艺术和用典艺术等,以及道真应制诗对中国诗文的受容。菅原道真的汉诗代表了平安时代前期日本汉诗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其应制诗,不仅继承了《怀风藻》和“敕撰三集”中以宫廷诗为主导的创作传统,更一改应制诗的浮靡之风,在接受中国应制诗与日本前代应制诗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应制诗的艺术成就推到了与其他咏怀抒情等诗歌同样的高度,有平淡自然之风。菅原道真以应制的形式来咏怀、咏物,也启发了菅原道真之后日本汉诗创作之路,为日本后世律诗的定型与发展起到了建设性作用。菅原道真正是在熟练掌握并运用汉籍的基础上,身体力行,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汉唐诗歌的简单模仿,从而推动日本汉诗向着“和魂汉才”之路迈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唐五代宫廷女性文学的创作,从公元618年至965年,绵延近三个半世纪。然而这条轨迹并非是波澜不惊,平稳前进的,它几经跌宕,宛若一条“W”形曲线。在不同的时期,唐五代宫廷女性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审美的过程中经常把自然之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人们喜欢用某些自然物(如山、水、玉、梅、兰、竹、菊等)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比喻、象征人的高贵品德
解放後,青銅器窖藏的不斷出土,尤其是周原地區和湘江流域大批青銅器窖藏的重現天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將解放後全國范圍內所發現的青銅器窖藏作爲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向来以高产和风格多变著称,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以往对于王安忆小说的研究中,视野往往局限于单篇或单方面,研究多为局部性的。本文则尝试对王安忆
作为日本电影的里程碑式人物、亚洲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导演,黑泽明在电影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获得了国外电影人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对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