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胎盘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随孕期都是不断变化的。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胎盘对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起重要作用,如HIV,HCV,HBV等。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病毒如何穿过胎盘及其可能的病理结果还知甚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不仅被动构成屏障,还主动参与各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已证实,内皮细胞不仅可作为一些病毒的储存库还可以使一些病毒在其中复制。同时,内皮细胞在形态、功能、表达分子及生长因子的反应均存在异质性。由于缺乏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关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寻找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离和培养人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DC-SIGN(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非整合素)及同源物DC-SIGNR均是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两者在氨基酸序列上有77%的同源性;同时均能识别病原体或自身抗原表面所包含的高甘露糖型葡聚糖及岩藻糖结构。两者对于病原体的结合和处理过程不同,但主要不同是在组织及细胞的表达。病毒型病原体如Ebola,HIV-2,HCV,SIV-1,SIV-2和非病毒型病原体如结核杆菌,无鞭毛型利什曼原虫等都可以与DC-SIGN,DC-SIGNR结合。两种受体在体HPMEC均有表达。
所以,我们探索培养HPMEC以研究其形态、功能并构建胎盘屏障体外极性模型。同时,鉴于DC-SIGN及DC-SIGNR能作为病原体的特殊受体及其分布和表达,我们推测其可能通过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宫内感染。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通过蛋白水解酶消化得到组织和细胞的混悬液,再经过不连续的Percoll梯度离心得以纯化,获较高纯度,可连续传代的HPMVEC。具体方法是:将胎盘的末端绒毛依次用胶原酶、Dispase酶、DNA酶及胰酶消化,收集混悬液,过4层无菌纱布,再收集滤液并加到25%~30%~35%的不连续Percoll梯度离心,收集密度为1.02~1.04g/ml间(距离Percoll梯度液面1.5~2.0CM处)的白色带。最终,获得高纯度并在含胎牛血清的高糖型DMEM培养液中培养。HPMVEC的生长曲线显示培养第4-7天为增殖高峰期。
2.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所获内皮细胞进行鉴定。透射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的特征性结构Weibel-Palade小体及丰富的线粒体、微丝等。FⅧ-R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细胞浆及核周呈阳性反应。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细胞膜呈阳性反应。形态学及免疫化学结果表明所获HPMEC具有内皮细胞属性。
3.通过免疫荧光化学、Western-blot、RT-PCR,从蛋白及mRNA水平证明DC-SIGN及DC-SIGNR均表达于HPMEC。
上述结果表明,四种酶顺序消化法和不连续的Percoll梯度离心相结合能有效获得高纯度HPMEC,并能稳定传代。目前研究结果对血管异质性的认识及体外胎盘屏障极性模型建立提供了适宜的实验材料。同时,基于DC-SIGN,DC-SIGNR在HPMVEC的阳性表达,我们认为两者与宫内感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