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公益”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公益模式——“互联网公益众筹”。自2011年“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发生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官方慈善机构存在着运转不灵、行政色彩浓厚、公信力不足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公益众筹行业却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公众参与慈善的重要渠道。公益众筹行业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能够起到广泛的传播效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关注和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当中,无形中降低了慈善事业参与的门槛。因此,个人在遭受疾病或重大困难时,常常绕过手续繁琐,时间冗长的官方慈善机构,而是选择传播范围广、成本低、见效快的公益众筹平台进行求助。互联网公益众筹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慈善机构的不足,但其自身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论文以公益众筹平台为研究对象,根据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依托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视角,立足于我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我国典型公益众筹平台“水滴筹”的背景、运作模式、求助流程及其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公益众筹平台治理过程中存在着骗捐诈捐频发、求助者资质审核不严、善款流向透明度低、平台存在商业谋利行为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认为原因是公益众筹平台各治理主体间网络类型设计不完善、连接纽带薄弱、责任机制不清晰、网络治理能力不足。通过对“水滴筹”的网络化治理模式的全局分析,提出公益众筹平台治理应从完善公益众筹平台网络设计、建立连接纽带、健全网络问责机制,提升多元主体治理能力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为我国公益众筹平台治理提供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