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视角下《长日留痕》中的社会现实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是当代颇有声望的一名英籍日裔作家,1982年至今已出版的七部小说中,《长日留痕》(1989)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史蒂文斯这位英国管家在英国乡村的为期六天的旅行以及期间交织的个人对往昔的追忆。在这次旅行当中,史蒂文斯尽一切努力替他的职业及过去的行为进行辩解,然而,他将无法重建昔日的辉煌这一事实使他的辩解变得无比苍白。种种社会现实迫使他丢掉作为一流管家的自豪感,也迫使他开始反思发生在达林顿府的重大事件以及他与其他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尤其是发生在达林顿府这样一座严肃又神秘的英式府邸中的对话。本论文通过对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理论的应用,借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对《长日留痕》中出现的话语从三个方面去讨论: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费尔克劳认为,作为文本的话语涉及词汇及语法;话语实践包括文本的产物及传播;社会实践是指文本在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话语的分析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为了全面理解这部小说,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石黑一雄的相关信息及《长日留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详细阐释了论文的理论依据,重点分析了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理论。由于批评性话语分析不可避免地需要社会分析作为论据,第三章将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第四章将话语与相关社会意义结合起来,从符号分析,对话分析,句法分析和叙述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论述文本暗含的社会意义,是整篇论文的重点。也就是说,《长日留痕》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通过对小说中不同层面的话语分析得出。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众多海外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为了提高企业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决策者们都极为重视广告这种载体的宣传作用。然而由于和中国存在较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堂互动便成为学者们二语习得(SLA)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然而,对于互动的本质以及它与SLA的关系,各理论诠释的角度却不尽相同。传统的心理语言学关注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SFCE单聚焦电子枪设计开发的整个组织过程和实施.
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在叙事策略上受到批评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正是由于批评家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小说叙述的不可靠性研究上,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该小说的研究较为薄弱。
本论文主要进行的是实证研究,并辅之以一定的理论探讨。 首先将探讨顺应论对翻译论的影响,包括: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与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归化(adaptation)之比较;顺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