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进行的是实证研究,并辅之以一定的理论探讨。
首先将探讨顺应论对翻译论的影响,包括: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与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归化(adaptation)之比较;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以及顺应论对重译的解释能力。
然后从语用调查的四个方面(角度)出发,论证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和指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语境与结构互相顺应。译者不仅要顺应交际语境,也要顺应语言语境。在译者理解阶段,语境是由译者与源语作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于外在事物或设想的外在事物)产生的;在译者表达阶段,语境则是由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于外在事物或设想的外在事物)产生的。
翻译需要选择各个层次的结构及结构构成原则。译者应注意源语和译语在所有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时在各个结构层次作出顺应是不可能的,译者根据不同的原则在各个结构层次作出的选择总是相互依赖、相互顺应的。
译者应能发现存在于时间、语境和结构中的动态顺应,同时译者应掌握源语和译语生成意义的策略,能够动态地使用这些策略生成意义。
至于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译者应知道在生成意义方面社会和认知两者的作用密不可分。当有迹象表明意识程度与意义的理解相关时,译者需要将意识程度纳入考虑范围。
总之,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连贯的翻译框架,对翻译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它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