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进行的是实证研究,并辅之以一定的理论探讨。 首先将探讨顺应论对翻译论的影响,包括: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与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归化(adaptation)之比较;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以及顺应论对重译的解释能力。 然后从语用调查的四个方面(角度)出发,论证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和指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语境与结构互相顺应。译者不仅要顺应交际语境,也要顺应语言语境。在译者理解阶段,语境是由译者与源语作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于外在事物或设想的外在事物)产生的;在译者表达阶段,语境则是由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于外在事物或设想的外在事物)产生的。 翻译需要选择各个层次的结构及结构构成原则。译者应注意源语和译语在所有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时在各个结构层次作出顺应是不可能的,译者根据不同的原则在各个结构层次作出的选择总是相互依赖、相互顺应的。 译者应能发现存在于时间、语境和结构中的动态顺应,同时译者应掌握源语和译语生成意义的策略,能够动态地使用这些策略生成意义。 至于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译者应知道在生成意义方面社会和认知两者的作用密不可分。当有迹象表明意识程度与意义的理解相关时,译者需要将意识程度纳入考虑范围。 总之,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连贯的翻译框架,对翻译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它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多产作家。直至今天她笔耕不止,创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对诗歌、戏剧和文学评论等也有涉及,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心理
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其文化交流的特点为交流历史长,交流范围广,涉及到饮食、文学、宗教、艺术、建筑、服饰等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众多海外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为了提高企业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决策者们都极为重视广告这种载体的宣传作用。然而由于和中国存在较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堂互动便成为学者们二语习得(SLA)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然而,对于互动的本质以及它与SLA的关系,各理论诠释的角度却不尽相同。传统的心理语言学关注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SFCE单聚焦电子枪设计开发的整个组织过程和实施.
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在叙事策略上受到批评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正是由于批评家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小说叙述的不可靠性研究上,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该小说的研究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