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雷电灾害是当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预警与雷暴云定向对国民经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大气电场的雷电预警是防雷减灾的重要手段,为此研究大气电场测量,尤其是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的雷电预警和雷暴云定向是目前雷电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大气电场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是雷电预警的基础,目前常用的一维大气电场仪只能测量一个方向的大气电场,通常是垂直电场,不能确定电场矢量,当感应方向和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灾害是当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预警与雷暴云定向对国民经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大气电场的雷电预警是防雷减灾的重要手段,为此研究大气电场测量,尤其是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的雷电预警和雷暴云定向是目前雷电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大气电场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是雷电预警的基础,目前常用的一维大气电场仪只能测量一个方向的大气电场,通常是垂直电场,不能确定电场矢量,当感应方向和电场方向不一致时,测量误差大。在应用中,而机场和航空航天基地等需要对雷暴云电荷进行定向,气象部门需要对雷电及其位置进行预警,因此,通过雷暴云电荷在地面形成的三维大气电场强度和方向的探测,确定雷暴云方位,跟踪雷暴云运动轨迹,对分析雷电活动和雷暴云电荷结构,实现对雷电定向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雷暴云地面三维大气电场分布特征,研究了地面三维大气电场与雷暴云电荷的方位关系,根据地面电场探测与雷暴云定向的要求,设计了单轴旋片式地面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与相对介电常数传感器相结合构建地面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系统,通过设计标定平台,研究了电场传感器标定方法。分析了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系统野外观测的环境条件,通过野外观测实验,研究了地面三维大气电场的性质与特征,并结合雷达图对雷暴云定向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大气电场探测的雷电定向预警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雷暴云电荷在地面产生的三维大气电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三维大气电场对地面介电常数和水平距离的敏感性,研究了电场方向和雷暴云对观测点的方位关系,提出了基于地面三维大气电场和地面相对介电常数相结合的空中雷暴云定向方法。2、研究了大气电场传感器的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维振动屏蔽式电场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具有差分信号结构的单轴旋片式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包括传感器结构,感应电极设置,感应信号处理电路,系统控制电路,存储通信电路等。根据雷暴云定向方法,设计了同面多电极结构地面相对介电常数传感器,与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相结合,构建了地面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系统,设计了下位机测量程序和上位机处理软件,为雷暴云定向观测提供了实验装置。3、研究了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的标定方法,设计了标定装置,分析了电场对不同方向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感应电极的影响问题,确定了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标定方案,对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方向影响系数和辅助测量的相对介电常数传感器进行了标定,通过实验进行了检验。4、研究了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电场测量易受环境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三维大气电场传感器安装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一般要求。利用雷暴云定向观测系统,通过长时间的雷暴云定向观测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别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地面三维大气电场的强度特征,雷暴云发生、发展和消散期间电场强度特征和电场方向特征,雷暴云电荷积累期电场方向变化以及闪电期电荷结构变化,说明了本系统可用于雷暴云电场强度、电场方向等信息获取和雷暴云定向。5、通过地面三维大气电场方向对雷暴云进行定向实验研究,并与雷达对雷暴云定向效果图对比分析,说明了本文所研制系统能够跟踪雷暴云移动路径。通过设置三维大气电场的垂直电场门限,结合电场抖动特征,对雷电进行预警,同时,通过电场水平方位角给出了雷电活动的方位。实验结果表明,与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观测结果相符。
其他文献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的植被-气候系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未来区域气候变化。但是当前对东亚地区的未来气候预估研究多缺乏考虑植被和气候的动态耦合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CNDV以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的同步耦合模式RCM-CLM-CNDV进行了多套数值试验,重点关注植被和气候动态耦合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影响,研究了1.5℃和2℃温升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特征,耦合
热带气旋(TC)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上高精度观测资料的缺乏和TC生成涉及到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造成了TC的生成仍然是台风动力学中一个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分析和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东风波扰动对TC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问题,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阐明了MJO对TC生成的调制作用,并揭示了在不同的海域MJO影响TC生成的决定性因子的差
本文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应用中疏于系统标定和数据订正而导致的亮温数据偏差以及云对大气温湿度反演的影响问题,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辐射计性能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模拟计算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细化晴空、云天样本的筛选,建立起基于晴空样本的全样本亮温数据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案;根据云天辐射传输理论定量分析云的辐射贡献,基于辐射计各通道对云的响应分析,提出“三通道法”利用微波辐射计自身三个通道的观测亮温反演云参数;
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
云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湍流夹卷混合过程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暖云降水形成过程以及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评估都有显著影响。然而对该过程的理解还很有限,参数化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夹卷与云滴谱离散度的相互作用有待深入理解:一方面,夹卷混合机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主导云滴谱离散度和夹卷率相关关系的物理机制和关键影响因子还不清楚;另一方面,离散度对夹卷混合机制的影
大气辐射传输在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气候模式中的大气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仍有改进的空间。为了改进气候模式中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本文基于红外辐射不变性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求解多层垂直非均匀大气的红外辐射传输累加法,并建立了红外四流离散累加方案(δ-4DDA)和红外四流球谐累加方案(δ-4SDA),评估了两种四流方案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从而
本论文首先应用多个中等分辨率(水平格距10~50公里)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在历史基准时期的模拟,在详细评估各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模拟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未来预估。然后,针对所使用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不够精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极端事件刻画能力不足等缺陷,从上述中等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中选取了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进一步嵌套更高分辨率的对流分辨尺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它在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的特点使得其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制作用。而作为地球上一块隆起高地的下垫面,青藏高原积雪可以直接影响中对流层大气,使得与其有关的大气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从而与全球各个地区的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本文着重利用卫星积雪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积雪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主模态的非平稳联系及物理机制。在进行高原积雪气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在气态、固态、液态间进行转换。通过与云、水汽、大气和海洋环流、土壤湿度以及地表反照率的耦合作用,大气降水深刻改变着地球能量平衡。地面观测降水量是最直接的降水观测资料,但台站大多位于低海拔地带,尤其对于面积广阔的新疆地区,观测站点稀疏且分布不均,导致观测数据难以表达整个流域实际降水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反演降水成为系统了解区域乃至全球降水情况及其变化的重
中高层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层大气中的物质、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交换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中高层大气物质、能量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球气候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意义重大。本文从较为直观的角度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物质能量特征,主要讨论了极区平流层二氧化碳(CO2)时空分布特征(中高层大气的物质),极区温度与冰水含量10天波的振幅与相位特征(物质、能量相互作用),以及中层孔(M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