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的新疆地区降水量估算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在气态、固态、液态间进行转换。通过与云、水汽、大气和海洋环流、土壤湿度以及地表反照率的耦合作用,大气降水深刻改变着地球能量平衡。地面观测降水量是最直接的降水观测资料,但台站大多位于低海拔地带,尤其对于面积广阔的新疆地区,观测站点稀疏且分布不均,导致观测数据难以表达整个流域实际降水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反演降水成为系统了解区域乃至全球降水情况及其变化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卫星反演降水的物理原理和算法的局限性,导致其反演质量不高。如何充分融合地面与卫星观测降水数据的各自优点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卫星降水与地面观测实况的融合方法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多种卫星降水产品在新疆地区的精度对比评估卫星降水反演是了解西北干旱区新疆降水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然而,新疆气象站分布稀疏,在干旱地区进行卫星降水反演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节研究目标是从不同时间尺度(半小时、小时、3小时、日和月)评估四种卫星降水产品,即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气候预测中心算法)、3B42/3B43(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TMPA)3B42/3B43,热带降雨测量任务多卫星降水分析)、GSMa P(Global Satellite Mapping of Precipitation,全球降水卫星图)以及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多卫星联合反演全球降水测量)。结果表明:1)四种产品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下降趋势,IMERG在半小时尺度上的所有指标都比CMORPH具有更高的精度,而GSMa P在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的大多数指标都优于其它产品;2)在南疆(SX)、北疆(NX)和天山山区(Tianshan)三个子区域,这些产品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在降水稀少的南疆,所有的产品都高估降水量;相反,在北疆和天山山区除了3B42,所有的产品都低估降水量;3)所有卫星产品在暖季的性能均优于冷季,暖季期间,除CMORPH明显高估外,其它产品的相对偏差值均在±10%以内,在冷季,所有产品都低估了主要由降雪构成的降水量,尤其是3B42,其产生的低估值最大;4)从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来看,降水频次(PDFc)上IMERG与实况观测的一致性最好,特别是在降水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小时尺度下估算降水量与观测降水量的差异最小,而根据降水量级(PDFv),GSMa P在日尺度上表现更好。本研究是首次在半小时尺度上评估IMERG和CMORPH产品,也是在中国干旱地区进行多种卫星降水产品对比评估的少有的针对日以内时间尺度的研究之一,可为干旱区卫星降水反演提供重要参考。2.基于逐步回归的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降水融合方法研究在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区,卫星降水反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干旱严重地区新疆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本研究以两个广泛使用的卫星降水产品为基础,分别是TMPA 3B43第7版(以下简称3B43V7)和IMERG(以下简称3IMERGM),在对其进行评估基础上,利用由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的地形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对3IMERGM进行融合。为了全面评价模型的性能,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结果表明,融合后的3IMERGM(C-3IMERGM)比3IMERGM的性能有大幅提高。具体来说,相关系数(CC)从0.68增加到0.73,相对误差(RB)从7.76%降低到-1.65%。此外,C-3IMERGM比融合前的卫星降水产品以及稀疏的站点观测,具有更为精细的降水分布。降水的实际空间分布表明,C-3IMERGM捕捉到位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的降水带,但融合前的卫星降水产品未观测到这一点。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降水融合方法研究利用1998—2013年TMPA月降水产品与新疆同期的105个国家站观测数据,运用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新疆地区的降水融合模型。结果表明:加入地形因子对TMPA降水产品有明显的融合效果,整体上两种模型对TMPA降水产品融合后相关系数从最初的0.66分别提高到0.75和0.8,相对误差由10.75%分别降低为4.88%和3.19%;月尺度上,TMPA月降水相对误差为-5.68%—54.44%,经逐步回归融合后为-4.26%—32.57%,而神经网络为-5.33%—24.48%,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融合效果更好;从综合时间技巧评分ST来看,融合后卫星降水产品在各月的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步回归提高0.01-0.49,神经网络提高0.03-0.7。因此,基于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的TMPA降水融合模型均能够准确、定量地再现降水分布,为TMPA降水产品质量的改进提供一种较实用的参考方法。4.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降水融合方法研究雨量计的点观测具有固有的局限性,由于观测不足和地形复杂,使得对于高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全球降水量测量任务(GPM)提供了新一代卫星降水产品,这为山区降水研究提供了潜在的替代数据源。然而,在卫星数据应用之前有必要进行质量评估和融合研究。在本研究中,使用超过1000个自动气象站(AWSs)组成的相对以前更加密集的地面实况观测网络,用于多源遥感与地面观测的融合方法研究。首先,使用泛克里金插值将GPM IMERG由初始的0.1°降尺度到500m,以确保与雨量计观测的一一对应;其次,采用逐步回归(STEP)和地理加权回归(GWR)两种融合方法用以提高天山山区IMERG产品的精度,这两种方法都建立在与降水关系密切的各种地形因素和植被指数上。结果表明:(1)GWR融合结果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以及IMERG原始数据;(2)从海拔高度影响来看,原始IMERG在平原地区(小于1000米)的表现最好,而在中低海拔地区(1000-1500米)的融合效果最好;(3)GWR模型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杂地形山区可用实况站的数量。总体来说,本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山区缺实况观测区域卫星降水数据的融合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对流层中水汽初值的误差是数值预报,尤其是短时(0–12 h)预报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相比传统的常规观测资料,星载微波湿度计资料由于其覆盖范围广、垂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穿透非降水云探测到云内大气湿度信息等优势,能很好地弥补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因此,同化微波湿度计资料对改善对流层中水汽初始场以及提高数值预报精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纬度、扫描角、地表发射率以及云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微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关键因子之一,深入理解垂直风切变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对改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观测研究表明垂直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统计研究也证实了垂直风切变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同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垂直风切变所在高度的密切关系也逐渐被认识,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对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更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的植被-气候系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未来区域气候变化。但是当前对东亚地区的未来气候预估研究多缺乏考虑植被和气候的动态耦合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CNDV以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的同步耦合模式RCM-CLM-CNDV进行了多套数值试验,重点关注植被和气候动态耦合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影响,研究了1.5℃和2℃温升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特征,耦合
热带气旋(TC)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上高精度观测资料的缺乏和TC生成涉及到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造成了TC的生成仍然是台风动力学中一个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分析和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东风波扰动对TC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问题,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阐明了MJO对TC生成的调制作用,并揭示了在不同的海域MJO影响TC生成的决定性因子的差
本文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应用中疏于系统标定和数据订正而导致的亮温数据偏差以及云对大气温湿度反演的影响问题,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辐射计性能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模拟计算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细化晴空、云天样本的筛选,建立起基于晴空样本的全样本亮温数据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案;根据云天辐射传输理论定量分析云的辐射贡献,基于辐射计各通道对云的响应分析,提出“三通道法”利用微波辐射计自身三个通道的观测亮温反演云参数;
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
云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湍流夹卷混合过程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暖云降水形成过程以及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评估都有显著影响。然而对该过程的理解还很有限,参数化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夹卷与云滴谱离散度的相互作用有待深入理解:一方面,夹卷混合机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主导云滴谱离散度和夹卷率相关关系的物理机制和关键影响因子还不清楚;另一方面,离散度对夹卷混合机制的影
大气辐射传输在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气候模式中的大气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仍有改进的空间。为了改进气候模式中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本文基于红外辐射不变性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求解多层垂直非均匀大气的红外辐射传输累加法,并建立了红外四流离散累加方案(δ-4DDA)和红外四流球谐累加方案(δ-4SDA),评估了两种四流方案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从而
本论文首先应用多个中等分辨率(水平格距10~50公里)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在历史基准时期的模拟,在详细评估各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模拟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未来预估。然后,针对所使用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不够精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极端事件刻画能力不足等缺陷,从上述中等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中选取了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进一步嵌套更高分辨率的对流分辨尺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它在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的特点使得其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制作用。而作为地球上一块隆起高地的下垫面,青藏高原积雪可以直接影响中对流层大气,使得与其有关的大气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从而与全球各个地区的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本文着重利用卫星积雪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积雪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主模态的非平稳联系及物理机制。在进行高原积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