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旷世巨著《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其内容涵括了诗词曲赋、建筑服饰、酒令灯谜、食品药材、节日习俗、宗教文化等,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其盛传不衰,历久弥香。其中,习语在《红楼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摹情状物,灵活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语言使一个个声口逼肖、惟妙惟肖。如若单靠平淡无奇的语言,这种效果是难以企及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能是一幅生硬的画面,活灵活现的人物会荡然无存。习语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诙谐、俏皮感无疑是使《红楼梦》语言增色的生力军。但正是由于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练的表达方式以及独有的语言形式和特征等诸多特点,这使得习语翻译成为《红楼梦》著作翻译一大难点。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阐释的学科,而翻译就需要译者对原著有透彻的理解然后再以一定的方式把对原文的理解加以阐释。乔治·斯坦纳认为理解就是一种翻译,就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而言提出了翻译四步骤理论,即译者对文本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具体阐述了翻译四步骤。在邦索尔的英译本中,无论是直译、意译还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都充分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吸收”阶段选择贴近源语,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或是贴近目的语,转换原文中的文化,使读者明白易懂。经过数据统计,邦译中主要以直译为主,说明邦索尔主要选择保留源语文化。就《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而言,有一部分习语通过直译翻译便可形象生动地表达其含义,然而大部分直译只注重传达习语表面含义而忽略其隐含意义。过多的直译会让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所以恰当地结合意译、直译和意译翻译策略会增添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章节安排。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厘清了阐释学的起源及发展,阐释学和翻译的关系以及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第三、四章为文章的主体。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习语,《红楼梦》中的习语以及邦译中习语翻译的基本情况;第四章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出发,结合具体例子分析邦索尔在习语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处理方式。第五章为结论,希望通过本文能增进读者对邦索尔译本中习语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且为今后的文本翻译分析或者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