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季高考改革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近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大挫折,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大部分试点地区相继退出了春季高考改革。本文试图从春季高考实施的背景、改革方案设计的初衷,以及春季高考实施的历程着手,重点分析春季高考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为什么会出现政策失效或失灵的原因,并且结合春季高考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考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春季高考政策提出的背景和改革的初衷进行分析。春季高考推出的背景主要有三个,一是高考整体的录取率较低,考生面临着沉重的竞争压力;二是高考制度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三是美国和日本的高考多次化的借鉴。春季高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一次考试带给考生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延缓社会就业的压力;同时缓解升学的压力,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因素。第二部分为春季高考的实施过程和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是描述和分析了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天津五个地区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试行春考的过程,对每年的招考院校,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录取比率、报考人数等做了具体的量化分析。第三部分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春季高考改革失败的原因。(1)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之间的错位,春季高考改革缺乏针对性。高考所背负的沉重压力,主要来源于低录取率。春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考生的升学压力。(2)公共政策环境发生变迁,改革方案的设计未能与之衔接。高考扩招使高校招生计划大规模增加,从而大大减轻了高考升学压力,也使往届生的数量减少,高校教学资源紧张,对春季高考的生源和存在意义构成了重大冲击。(3)公共政策的实施对象不合理。教育部门为了把对夏季高考的冲击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选择了往届生作为改革实施的对象,给春季高考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出现高等院校不愿参加招生,考生不重视,社会评价不高的恶性循环。(4)政策执行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教育部门、高等院校需要为春季高考付出较大的成本和代价,但是收益不明显,也妨碍了春考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最后,本文还分析了在春季高考失败以后,高考多次化改革的出路,以及春季高考对高考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