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5日20时左右,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国内外多家媒体对此事件都进行了连续性的的报道。本研究主要以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对美国CNN网站中涉及中国新疆7·5事件的所有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剖析其报道中的语言特征及隐含的意识形态。本研究从CNN网站收集到自2009年7月6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CNN涉及中国新疆7·5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共37篇,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美国CNN网站关于新疆7·5事件相关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如何?这些特征及意识形态是否歪曲事实并依旧表现出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的偏见?通过对这37篇CNN新闻报道语篇的词汇选择、及物性、情态、转述引语等几方面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词汇选择方面,这些CNN新闻报道语篇倾向于描写中国政府的态度及应对手段;在及物性方面,运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及言语过程;在情态选择中,以低情态量值为主,比例为58.5%;在信源方面,高达81.4%的比例没有明确说明信息的来源;这些新闻语料中61.5%使用了间接引语。结合以上结果进一步探索了这些报道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对中国政府的偏见。CNN网站上关于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运用了大量负面词汇来描写中国政府的态度及应对手段,在信源方面倾向于倾听热比娅及其支持者的呼声,及国外对于中国政府的批评,对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CNN关于新疆7·5事件的这些报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这些偏见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及态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本研究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对外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新闻偏见及意识形态的敏感度,避免被误导;有助于给新闻工作者一个启示,在涉及新疆的对外报道中注意方法和策略,注意宣传维护我国形象。同时本研究也证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框架具有广泛的可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