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靠教授英语和写作为生,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他一生钟情于爱尔兰,紧紧围绕着都柏林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结构复杂,语言奇特,构思巧妙。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故事集《都柏林人》由15个故事组成,分为少年、青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部分,主要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历史上,爱尔兰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呈现出多种形象,但通常是瘫痪的形象。许多与乔伊斯同时代的爱尔兰学者认为乔伊斯背叛了他的祖国,因为他主要呈现都柏林的消极面。但在本文作者看来,乔伊斯对爱尔兰一直怀揣美好的期望。通过书写瘫痪,他意在敦促都柏林人从精神瘫痪中清醒过来,使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和所深处的社会,意识到自身的处境以及摆脱自身的不作为。本论文从各部分各选取一个故事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都柏林人》中的故事发展具有递进性。论文首先以《阿拉比》和《一朵浮云》为对象,通过分析《阿拉比》中的城市景观,来探索乔伊斯是如何构建一个阴郁、瘫痪的都柏林城市,以及生活在该环境下的主人公是如何缺乏群体认同感;然后以《一朵浮云》为中心,分析主人公钱德勒对想象中的伦敦从期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其次以《悲痛的往事》和《死者》为对象,首先从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下的“同时性”出发,通过同时性阅读看现代媒介如何将爱尔兰群体紧紧凝聚在一起;然后集中围绕《死者》展开,分析故事中爱尔兰的传统文化和西部自然景观对爱尔兰人身份构建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问题。本研究从想象的共同体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书写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阻力,表明了乔伊斯对柏林人改变自身现状、重拾爱尔兰性的迫切愿望,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对乔伊斯及其小说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