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视角下《都柏林人》中爱尔兰性的构建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靠教授英语和写作为生,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他一生钟情于爱尔兰,紧紧围绕着都柏林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结构复杂,语言奇特,构思巧妙。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故事集《都柏林人》由15个故事组成,分为少年、青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部分,主要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历史上,爱尔兰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呈现出多种形象,但通常是瘫痪的形象。许多与乔伊斯同时代的爱尔兰学者认为乔伊斯背叛了他的祖国,因为他主要呈现都柏林的消极面。但在本文作者看来,乔伊斯对爱尔兰一直怀揣美好的期望。通过书写瘫痪,他意在敦促都柏林人从精神瘫痪中清醒过来,使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和所深处的社会,意识到自身的处境以及摆脱自身的不作为。本论文从各部分各选取一个故事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都柏林人》中的故事发展具有递进性。论文首先以《阿拉比》和《一朵浮云》为对象,通过分析《阿拉比》中的城市景观,来探索乔伊斯是如何构建一个阴郁、瘫痪的都柏林城市,以及生活在该环境下的主人公是如何缺乏群体认同感;然后以《一朵浮云》为中心,分析主人公钱德勒对想象中的伦敦从期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其次以《悲痛的往事》和《死者》为对象,首先从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下的“同时性”出发,通过同时性阅读看现代媒介如何将爱尔兰群体紧紧凝聚在一起;然后集中围绕《死者》展开,分析故事中爱尔兰的传统文化和西部自然景观对爱尔兰人身份构建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问题。本研究从想象的共同体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书写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阻力,表明了乔伊斯对柏林人改变自身现状、重拾爱尔兰性的迫切愿望,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对乔伊斯及其小说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其他文献
刘公岛是山东威海的特色景点,其旅游材料的翻译是西方游客了解该岛的重要窗口。根据本学院和刘公岛管委会签订的服务地方横向翻译合同(2016.6-2018.6),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刘公岛新增展馆的汉英翻译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刘公岛概况”、“陈列馆讲解词”、“提督署讲词”、“前言”以及“对台湾长鬃山羊、台湾梅花鹿和糜鹿的介绍”,共计14,392字。根据翻译合同要求,译文首先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文本可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隐喻翻译历来被视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作为认知手段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知,打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模式,为隐喻以及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与此同时,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模糊抽象的属性,人们经常将它隐喻化。《檀香刑》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结撰的历史长篇巨著,是莫言回归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的:比较牵张成骨后牵张新骨中不同时间点牙移动的异同,探讨牵张成骨后牙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以8只beagle犬为实验对象,I组为牵张成骨后第2周进行牙移动,II组为牵张成骨后第
山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有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等海运优势,北面的东北三省又是中国的大粮仓,因此会经常接收黑龙江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临时储存任务,担任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由于本地气候条件和仓房条件等与大豆主产区有所不同,储藏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大豆等临时储存粮安排出库时还有些委托库点为了长期占有国家粮食补贴,故意拖延出库时间,致使大豆到了轮出年限后还要继续储存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