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隐喻翻译历来被视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作为认知手段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知,打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模式,为隐喻以及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与此同时,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模糊抽象的属性,人们经常将它隐喻化。《檀香刑》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结撰的历史长篇巨著,是莫言回归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关注。该小说英文版由美籍汉学家葛浩文2013年翻译出版。作为莫言小说的唯一英译者以及首席翻译家,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贡献。葛浩文的英译本Sandalwood Death不仅得到了莫言本人极大的赞赏,也得到了读者和翻译业内的认可,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并根据K?vecses对情感的分类,在厘清《檀香刑》中的喜、怒、哀、惧和爱情类情感隐喻的基础上,研究葛浩文译本呈现这些情感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以期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赏析及翻译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采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全书18个章节中的情感隐喻及对应的葛浩文译本为语料,将收集到的200个情感隐喻根据其不同的源域特征如方向、天气、温度、人体器官等分别归类为喜悦类、愤怒类、悲伤类、害怕类以及爱情类等,并对每类情感隐喻的使用特征、工作机制、翻译策略以及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从所筛选的200个例子当中,归化的例子共有125个,占比62.5%,异化类有75个,占比37.5%。可见,葛浩文在翻译情感隐喻时,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具体的翻译策略方面,葛浩文在处理情感隐喻的翻译时考虑到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也受其主体性影响,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象直译、意象意译、删除意象和转换意象。这些策略在情感隐喻的翻译中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此外,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具体情感隐喻翻译中,译者还会受到来自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除了一些对因文化冲突和习惯进行改动的方面之外,原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本能传递到译本当中去,并根据不同的语境转变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相结合,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欣赏莫言作品中的美。